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上海舞台:上海話與粵語爭鳴

《繁花》的海報
上海上演了改編自金宇澄同名小說的舞台劇《繁花》,創作團隊以年輕人為主。報道最讓我注意是,「上海話貫穿全劇」。

在我的印象中,大陸舞台演出的標準用語是普通話,戲曲是例外。這是「推普」的結果,電台電視台幾乎都統一說普通話,新聞報道員還必須持有廣播大學的證書才能上崗,以保證語音準確,字正腔圓。廣州有粵語廣播,是因為港澳這特殊因素使然,其他地方則嚴格得多。可能我見識不廣,對上海有《繁花》這樣的方言舞台劇上演就覺得驚訝了。

這個劇頗有懷舊色彩,以六七十年代與九十年代兩線展述上海城市變遷下小市民的成長經歷,有濃郁的上海情調。據說上海話增強了現實感,使創作風格化。上海人過去頗以上海話自豪,對訪滬的外地人都講上海話。近年到上海,會發覺店員都能講和願講普通話。上海人倒是擔心,年輕人不愛講以至不懂上海話,上海話要救亡了。

上海的舞台曾經時興上海話,上海滑稽戲一度全國知名,創作過著名的《七十二家房客》,連香港也有過不同的改編演出,有舞台的,有電影的。電影中一段粵語順口溜至今流傳:「有水有水,冇水冇水。有水放水,冇水散水。」這是對當年救火隊貪污盛行之辛辣諷刺。早幾年,上海冒出了周立波,以上海話說單口相聲「海派清口」紅極一時,從上海紅到北京,可稱奇葩。

上海滑稽戲、海派清口都可歸為戲曲,用上方言並不奇怪。中國的戲曲都是地方戲,以方言為依托,沒有方言就沒有戲曲,即使京劇也以中州韻為依據,到了樣板戲才用大量以普通話唱唸。《繁花》則是舞台劇,形式上就是話劇,用方言演出就有點特別。

《晚安,媽媽》的劇照
說特別,也不是沒有先例。香港近年有幾個話劇打出香港,到內地巡迴演出,就是用粵語原汁原味演出的,要配上字幕方便觀眾。較早的有《傾城之戀》,後來有《南海十三郎》。最新的《晚安,媽媽》去年十一月起到內地巡演,主演的是米雪與焦蛟,最近才完成了在上海的登台,還會巡演至北京、廈門、珠海、廣州、深圳。

中國「推普」成功很值得稱道,可是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各地方言受到打擊以至摧殘也是有目共睹的。這明顯地有違中央「推普」政策的「初心」。早在一九五八年「推普」展開時,周恩來總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中就明確指出:「我們推廣普通話,為的是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推廣普通話是不是要禁止或者消滅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會長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來禁止,也不能用人為的辦法來消滅。…… 相反地,只會說普通話的人,也要學點各地方言,才能深入各個方言區的勞動群眾。」

可是後來,方言一般嚴禁在電子媒體使用,不少地方的學校禁止學生講方言,以致小孩無法流暢地使用方言,使方言和地方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各地當局近年對方言的傳承有所改觀,各地電視台方言類節目層出不窮,不少城市有方言類新聞節目和電視劇,一些學校還舉辦活動及課程推廣方言。

希望上海話的《繁花》真的意味着各地方言創作的百花齊放局面到來。

2 則留言:

  1. 周立波的海派清是講普通話的,否則哪來那麼多觀眾。另周現在美涉案被拘待判。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