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感受湖南之怪

臍橙節嘉年華中,人們依瑤家習俗圍着篝火起舞。
據說湖南有三怪:無辣不成菜,說話像老外,嘴嚼木頭塊。

第一怪廣為人知,誰都知道湖南人嗜辣,無辣不歡,湖南菜的最大特點是辣。辣椒是從南美洲傳入的,瑪雅人五千年前就吃辣椒。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辣椒被帶回歐洲,自此流傳到全世界,在明朝晚期傳到中國。辣椒自兩廣傳入,貴州、湖南一帶最早在清乾隆年間開始吃辣椒,至道光時,黔湘已普遍吃辣;雲南、四川後來也無辣不歡了。

辣椒不在中國沿海而在內陸「泛濫」是地理環境使然,湘川雲貴等地都多山,陰寒而濕聚,辣椒則性熱而能祛濕散寒。當地百姓,無論是從中原陸續南下的漢族移民,還是原居的少數民族,一旦接觸辣椒即視之為恩物,嗜吃並廣種。

「嘴嚼木頭地」說的是嚼檳榔。湖南不長檳榔,檳榔是從海南島販賣來的。據說,湖南過去多瘴疫,有郎中從海南帶來檳榔,教人嚼之防病治病而有效,於是形成這一怪。不過湖南如今愛嚼檳榔的人不多了,因為知道其實有致癌等不良副作用。

「說話像老外」之怪則仍存。

新寧縣的臍橙節迎來不少客人。下榻的酒店是當地最高級的,第二天七時許吃自助早餐時,餐廳幾乎爆棚。我們在一張大圓桌「搭檯」,同桌的多人看來是內地人,他們說的話讓我很好奇。我努力去聽,卻是一句話、一個詞都聽不出來。他們與其他人交談說普通話,但彼此之間就說一種對我來說像「外語」的話 ── 音調有點像越南話。我不懂越南話,但對「北拗凍奶」的音調是記憶猶新的。

湘粵桂閩一帶,與後來形成的越南,過去都屬百越地區。所謂百越,可以理解為眾多的越族部落,而據語言學家的解釋,百越的意思實為「越人」,「百」是人,「越」是定語,按土語的語言習慣,定語放在主語之後。粵語至今有不少這樣的構詞,如雞公、人客等。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的語言,卻不是一般漢人可懂的。

那天,崀山風景區的北門廣舉行了「臍橙節嘉年華」,有身穿瑤族服飾的男女歌手獻歌,司儀請歌手以瑤語同觀眾打招呼,然後問台下有人聽得懂嗎?對這好像「老外」的話,台下一個回應也沒有。可能有人聽得懂而不回應,但我相信沒有人聽得懂的可能性很大。新寧本該是少數民地區吧?崀山上最知名的八角寨住的一定不是漢人。但新寧的通用語一定是普通話,而不是瑤語、苗語或者是什麼語。

如今,中國少數民族被漢化的程度非常高,族人一般已在外表上看不出本身的民族身份。旅程的廣西導遊自我介紹說是侗族小伙子,已婚,說按侗族的母系社會習俗,他已被「嫁」出去了。他的相貌、打扮、說話,都完全看不出與其他漢人有什麼不同。

語言「十里不同音,隔山不同調」是在地理阻隔下形成的,隨着基建、經濟發展,這些阻隔逐漸消失,文化在互相影響下不可避免地趨同。溝通方便了,而文化的各種失落也發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