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科舉名亡實存,制度有利有弊

科舉,早在中國廢除了。滿清帝制一九一一年才終止,持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一九零五年就在慈禧的懿旨下廢除。這是中國現代化的成果之一。然而,科舉仍然常有人提起。中國如今正在全國招考公務員,俄國傳媒在報道這可能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公務員考試時,就提到中國有科舉取士的悠久傳統。

由隋唐開始的科舉制使讀書人有機會進入仕途,並促進了教育和文化藝術發展。在高級官員中,科舉出身尤其重要。有統計說,北宋時期宰相 71 人,科舉出身者 65 人;副宰相 153 人,科舉出身者139人,都佔九成以上。

在人們的「現代化」觀念中,制度之建立很重要。更重要的其實是建立起來的制度能不能與時俱進,不斷革新。科舉制度雖然歷朝有改變,但到後期已成為束縛士子思想的枷鎖,亦導致官場腐敗,科技發展則相對薄弱。到清代晚期,門禁被西方強力打開,「天朝」之積弊暴露無遺,有金甌頹毀之勢。這觸發國人思變,內外因素促成「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始有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廢科舉、倒帝制,繼而由辛亥革命開始一波又一波「不斷革命」浪潮,追求中國之富強。

諷刺的是,刺破中國之盾的西方之矛,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向中國仿製的。正如孫中山所點破:現在各國制度,差不多都學英國;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來。這說的是英國一八五三年向國會提交的《關於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主要建議學習中國通過公開考試招聘官員。這考試制度結合了工業革命和啟蒙思想,內容豐富,又加入口試、面試,比中國殿試更完善。制度推廣到歐美各國成為西方文明的新利器。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的選賢舉能制度影響全球,堪足媲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中國今年招考中央與地方公務員的數量創下新高,數逾二萬八千人,而應考者達百萬。在最受歡迎的職位,1700人競爭一個名額。從筆試、面試 (通常要面對七個考官)、實習到入職,要費時一年。這樣的人才選拔,不同於古代的科舉,而就艱難程度而言,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錢穆就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說:「一項好的制度若能長久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這個「好」字當作「施行」解,而且是無法改進的施行。一般人都推崇制度,這其實是相對於無制度而言的。有了制度,哪怕是好制度,未必就萬事大吉,制度僵化反而會造成「政治窒息」。

這或許正是西方目前面對的困境:無法用自以為「終極」的民主制度改革自己的政治制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