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中國崩潰論」,從日本到香港

有一個物理現象叫沙堆效應:沙一粒一粒地堆積,漸漸形成沙堆;沙堆很穩定,逐漸擴大、增高,直到某一刻,一粒沙落在沙堆頂上觸發了崩潰。這現象不難理解,「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說的是同一個道理。這道理是小孩子都懂的,他們有一種積木玩具,遊戲時先把積木整齊地交叉疊起,然後大家輪流拔出一根;積木越來越岌岌可危,到某一刻,只要有人輕輕一踫就轟然坍塌,成為輸家。

在小孩的遊戲中,這只會引來一陣哄笑。在成人的政治、經濟世界中,這就意味着慘重的失敗。

這樣的失敗,可能是無意識之下發生的,參與者苦於當局者迷,看不到廬山真面貌,難逃失敗命運。亦有人有意識地堅持把頭埋進沙堆裡去,拒絕抬頭,拒絕清醒,以致失敗,甚至可能被崩潰的沙堆活埋。

這是一連讀到兩篇關於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國崩潰論」的報道而想到的,日本的 Record China 與 Newspicks 網不約而同地報道了日本多年來「中國崩潰論」充斥的現象,前者有〈中國崩潰論的爭議〉的報道,後者有〈中國崩潰論之崩潰〉的專題。都反映一些知識精英開始擔心「中國崩潰論之崩潰」之下,社會一旦面對中國強大的現實時受到的衝擊。

「中國崩潰論」在日本很有市場,在普遍民眾和精英階層都一樣。

報道說,日本很多讀者害怕中國急速成長,認為是威脅,於是喜歡看中國負面的信息,「對中國各種吹毛求疵和宣揚中國崩潰的書就多了起來」。「非一般」讀者的口味亦一樣。Newspicks 記者特意到日本國會圖書館查閱,有關「中國崩潰論」的書籍之多讓他們大吃一驚。

出版業和傳媒在每況愈下的市場危機中,都視「厭中」論為救市的「閃耀寶石」,其光芒二十年不衰。據 RecordChina 報道,日本前線經濟記者為此非常苦惱,因為不得不迎合上司和讀者而閉門造車,大寫「中國經濟前景黯淡」。登入「日經中文版」、「朝日中文網」等一看,當知此言非虛。

日本併購中心常務董事大山敬義就此分析了日本人的一種心理:一旦陷入劣勢,就不去考慮事情的最壞發展情況,也不會針對情況作準備,而是選擇停止思考,把自己放到有利的位置去空想。他舉了二戰時的事例:菲律賓海海戰時,日軍非常明白美軍很可能從塞班島進攻,但日軍非常希望美軍從帕勞島進攻,且自說自話地將帕勞島作為決戰場地部署。結果美軍就是從塞班島進攻,日軍慘敗。

日本作家石川好曾指出,日本侵華以來,一直看不起中國,至今有不願意承認中國強大的複雜心情,「中國崩潰」和「厭惡中國」的書籍比比皆是就是日本完全不敢正視現實的證據。

前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則指出,若中國崩潰了,日本首當其衝:如果日本能變得更加強大自然最好,但日本人若繼續像現在一樣心胸狹隘且自欺欺人的話,日本是沒有未來的。

自欺欺人、只愛空想、沒有未來這些話都說得很重。我直覺這也很適用於對香港某些人、某些傳媒的批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