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從飲食外賣到磁浮新鐵路

北京第一列磁浮列車
香港被人稱作「飲食天堂」,是否名實相副是一回事,方便倒是極方便,去到哪裡都可以找到吃的。一些地區可說食肆林立,如果不太挑剔亦不計較腰中錢,大可以一年到頭輪換的吃,不虞重複。要買外賣,當然也方便,有些食肆還特意打折,鼓勵你不佔店鋪座位,拿回家、拿回辦公室吃去。我家附近有一條「食街」,我光顧不多,外賣嘛更是重未買過,為的是對吃完外賣後那一堆垃圾很抗拒。

就一個人的分量計算,這起碼包括兩個塑料盒,一個塑料袋,還有方便筷子、勺子等。幾個人吃,可能要加倍的算。食街有相當出名的「糖水鋪」,有時候朋友來了,會買糖水來一起吃,製造的廢物,竟然也「蔚然可觀」。

我印象中最「可觀」的一次,是在美國一家 M 記。差不多十年前,威斯康辛州的朋友帶我們去參觀那裡聞名的花旗參場,途中中午打尖,光顧路邊一家 M 記。三個人吃完之後,按美國人的習慣自己清理餐盤,各種大大小小紙的、塑料的一次性餐具,堆成小山一樣。雖是堂吃,一如外賣,想來是因為工資成本高,為了節省人力,食物都統一生產,照樣包裝,照樣供應,管你堂吃還是外賣。

那回到美國的時間較長,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各種方便換來的資源巨大浪費,飲食住行都一樣。

相對之下,香港的發展模式很不一樣。香港地方小而地勢崎嶇,發展只集中在約四分之一土地上。香港論經濟可算是 big city,論環境則是「逼 city」。「逼」有逼的好處,就是什麼資源都「逼」得集中利用,節省而高效。譬如公共交通是世界最好、最方便的,人均私家車數量在鄰近城市、在全世界都非常低,「落後」得讓人驕傲。

戰後的美國曾經如日中天,美式生活方式為不少人羡慕。可是世人如果都像美國人那樣生活,得要多少個地球的資源來維持?很不幸,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很多東西都有意無意地以美國為追趕對象,美式文化大舉入侵,遍及衣食住行。這大抵是不可避免的,門戶窗戶都打放了,蚊蠅曱甴什麼都會進來。

直到近年,到中國有了一定的經濟底氣之後,才見到以重大力度力圖扭轉。譬如大力發展高鐵、地鐵和城際鐵路,都在短時間內建成世界最大的交通網絡。成就超前,非常超前。

一個最新的發展是磁懸浮列車。上海有一條從浦東機場到市區的磁懸浮客運線,是二零零二年中國在發展輪軌高鐵還是磁懸浮列車之爭相持不下時的產物。輪軌高鐵獲得肯定後,高速度發展起來,而磁懸浮列車就只建了上海一條 30 公里的「示範」線路,也是世界唯一一條商業營運的磁懸浮鐵路。日前消息說,北京市一條 10 公里的磁懸浮線路開始空載試運行了,是為北京中低速磁懸浮交通運營示範線。這是相隔 15 年之後的另一條磁懸浮示範線,可能意味着,磁懸浮運輸在中國醞釀着新突破。

復旦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日前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近 40 年後,仍有一項重要的增長動力未獲得充分利用,那就是城市化。他指出,中國經濟正在轉向超級城市引導的增長。可以設想:磁懸浮客運將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

中國有 14 億人口,所有大城市、超大城市都是「逼 city」,都應當找尋有效利用資源的新方法,譬如不能像美國人那樣大手大腳浪費餐具。一項調查說,中國單是三個最大的外賣平台(美團、餓了麼、百度)一天就接到二千萬張訂單,用掉的餐盒摞起來足以從地球到國際太空站轉三個半來回,塑料袋可覆蓋168個足球場.....。這樣的方便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中國創下了很多世界第一奇跡,在資源浪費上要得個什麼第一,「話都無咁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