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金磚首腦會,閩南語表演

壓腳鼓與四寶:《閩南聽雨》
不久前,金磚五國峰會在廈門舉行,專門為各國嘉賓安排的文藝表演屬於國家級演出,從藝術到內容都非常講究。我看了當晚的直播,給我最深刻印象的倒不是表演有多精采,而是其中有幾個閩南特色節目的新鮮感,特別是「壓腳鼓與四寶《閩南聽雨》」,「南音表演《南音隨想》」和「古箏與閩南童聲合唱《月亮月光光》」,都是音樂節目。相對之下,兩個閩南特色的舞蹈節目較失色。

閩越之地多大山,與北方有天然阻隔,這自古是政治、軍事,也是語言、文化的屏障。閩語和閩文化至今保持着濃厚的地方和古典特色,一 經悉心打扮在舞台呈現,雖然少了點原汁原味,也讓人驚艷。

壓腳鼓是閩南梨園戲和南音的主要打擊樂器,藝人用腳壓在鼓面上控制鼓皮張力,可用鼓槌打出豐富的音色和節奏變化。四寶以四塊竹板或硬木製成,聲音清脆。《閩南聽雨》由一名男藝人打壓腳鼓加二三十名女藝人打四寶合演,營造出大雨小雨的不同意境來,是很好的敲擊樂表演。《南音隨想》只唱音不唱詞,而與交響樂結合,讓唐宋遺音展現出新趣。

更具閩南特色的是「古箏與閩南童聲合唱《月亮月光光》」。這其實是兩首樂曲的結合,古箏部分改編自《漁舟唱晚》,配合着月亮的主題,與童謠《月亮月光光》如迴旋曲式的輪流響起。前者耳熟能詳了,後者於我很新鮮,不僅是旋律,還包括語言 ── 用閩南話唱出。

過去看這類面向全國的表演,儘管節目會有地方特色,用語似乎都是普通話。若有方言,也多屬北方官話,如河南話、山東話之類,可能在相聲中說幾句,在戲曲中唱幾句。其他方言偶爾出現,僅似給當地觀眾打個招呼。像童謠《月亮月光光》這樣整曲用方言唱出,除了在地方表演,我從未見過。眾所周知,內地為推廣普通話,在廣播上對方言有限制。

這往往讓人覺得方言的重要性受到忽略。如《漢字漢語與中國文化》一書指出:「漢語的方言可以說是漢語的『活化石』,漢語的歷史發展軌跡大致可以從方言裡看出來。根據目前的研究,無論從語音、詞匯,還是從語法上來看 ,漢語從南到北的方言差異大致上反映了漢語從古至今的發展變化。」

閩語就是這樣的一種「活化石」,據說成於大禹夏朝的華夏語,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存古度」最高。數千年來,閩語雖然融合了閩越的地方語言,以及不同時期從北方徙入民眾帶來的中原語言,但公認保留着比其他方言更多的古漢語成分,而且形成介於文言和口語之間的完整、獨立的書面語系統。

「閩」字本身就很有意思,一說與「蠻」(「蠻」初為族名,無貶義) 音近,即「閩」就是「蠻」,是從「蠻」分化出來的,先秦時建閩越國,所說閩越語,是吳越語的一個分支。秦末戰亂中,北方民眾入閩,帶去上古的北方話。三國時,吳地漢人紛紛南下至閩東、閩北,帶去上古吳語。此後不同時期北方難民南下形成中古、近古閩語。閩語因此是一種大方言,下有五種次方言,互不統屬,彼此不易溝通。其中的閩南方言源流可能最古遠。

西方語言學家有這樣的說法:一種語言如果有七成是你聽不懂的,那就是另一種語言。這可能是就歐洲不同國家語言而言的,英法德等語其實頗相近。用這個標準,中國的方言之間差距很大,有西方語言學家說,差異甚至大過歐洲不同國家的語言。我所住的大廈多福建人,在電梯裡偶爾會遇到福建人聊家常,我償試努力去聽,卻是一句也聽不懂。中國差異巨大的方言有着統一的書面語,真神奇。

粵語和閩語差不多同時形成,粵語還略早一些,可是由於粵語後來受北方的影響較大,保留的古漢語成分反而不及閩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