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文質彬彬中的休閑

中華文化悠遠綿長,值得驕傲,可是不少東西會因為歷史久遠,而在流傳中走樣變形。很多用語就有這樣的遭遇,以訛傳訛,與原來不一樣。剛才翻書就見到這樣的例子:文質彬彬。

日常用語、成語改變了意思,以致約定俗成、將錯就錯的例子很多,有用字錯了的,有意思變了的,其中有些改變情有可原,變了反為淺白易明。對於「文質彬彬」,人們多從字面去猜測用意,理解為舉止溫文有禮。這大體上沒錯,確是文質彬彬者的行止。

仔細去看則發覺這理解較粗疏。先說「彬」字,據《說文解字》:「彬,古文份。」「份」就是份額,「文質彬彬」本作「文質份份」。其中「文質」其實是兩個單字詞的組合,即「文」與「質」,兩者兼備,各有其份,是為「文質彬彬」。

《論語》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是文采、修飾,「質」是實質、厚樸。在儒家的觀點中,兩者要均稱配合,無過而無不及。就是說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不可過度文飾以至流於浮滑,亦不可過於質樸而顯得粗鄙。文與質適當相配而得其中,是為「儒雅」。如今人們多把「文質」當作一回事去理解而偏於「文」,就難免有誤了。

查看書法字典,逸字總少寫
一點。人們的閑逸也總少一點。
無論是「質勝於文」或「文勝於質」,都過猶不及。就眼前社會所見,似乎「質勝於文」者居多而矚目,用孔子的話說是「狂狷」,狂者過度有情,狷者過度無情,兩者往往合於一身,對某些事過度有情,對另些事過度無情。總之是失其中而不和。

儒家所追求的文質彬彬、儒雅風度,都在學習、修身中得來,包括禮、樂、射、御、書、數之六藝。不管是《周禮》的古六藝和孔子提出春秋後的新六藝,內容都很廣泛,不只要求苦讀,當中有大量可視為休閑的內容,如樂分六樂,書分六書。西方有 liberal arts education,源自古希臘培養社會管治人才的教育理念,要求文體各方面均衡發展,後來之通識教育由此而來。六藝這種高等教育與之相似,而更重視仁心的修養,相同的是都有休閑的一面。

大抵是,苦讀苦練都只能呈一時之勇,難以貫徹一生;休閑的學習和修練,才可以樂之不疲,終生不輟。

中國傳統文化,不管儒釋道,都有大量寓修心於休閑的內容,有豐富而獨特的內涵和形式,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遊山玩水、品茗喝酒、造園築池、戲曲小說,都可以把休閑享樂與修身修心結合,端視你怎麼看待,以怎樣的心態去休閑玩樂。

我很喜歡孔子「游於藝」之說,「游」是遊戲,是油然自得。有人說,「游」的心態有三義:達觀、閑適、忘我。席勒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這是完全自我享受的心態。文質彬彬,則是這種心態與修養的自然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