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風聲雨聲,涼薄淺薄

颶風來了,美國得州名叫 Otis 的老狗叼着狗糧逃難去
這幾天都在風聲雨聲裡過,兩個颱風先後在香港西南吹掠而去,香港一度掛起十號風球,可幸沒有大災害。澳門幾乎被正面吹襲,受災嚴重得多。在地球的另一面,美國得州也受到颱風──那邊稱作颶風──襲擊,得州和休斯敦 (美國第四大城市) 廣泛地區沒入水中,已有四人死亡。當局在救援乏力之下,呼籲被洪水圍困的災民上屋頂待援。

各地訊息伴着風雨而至,有令人膽戰心驚的,也有讓人感奮、溫暖的。剛剛看到美國風災中的一幅照片:公路上,一頭老狗叼着一袋狗糧孤身上路。原來,主人給狗只留下水和糧就逃難去了,狗最後也逃了出來,不忘叼上自己的糧食,照片還上了fb,成為「網紅」。

同時傳來的還有風言風語,是隔岸觀風雨的涼薄說話。

香港又逃過一劫,可以戲說香港是福地。這自然並非風水好所致,而是百多年來經歷過一次又一次重大風災雨災之後,不斷改進應對之道的成果。回看歷史可以知道,香港之安全不是必然的。

早上起來,收到朋友傳來的一段短片,是香港電台幾年前關於「溫黛」風災的紀錄片。「溫黛」一九六二年九月一日襲港時,創下兩項至今未破的紀錄,一是在大老山錄得的時速 284 公里最高陣風紀錄 ;二是 982.5 pascal 的香港最低氣壓紀錄。氣壓低意味着風力強、海潮高。溫黛的移動路線與「天鴿」和「帕卡」相似,都在香港西南掠過。據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說,這是對香港最差的路線,因為香港會吹東北風。「溫黛」也遇上天文大潮,東北風令吐露港出現二十英尺 (約六米) 高的海嘯,仍是鄉村的沙田整個被沖毀。

根據紀錄片,單是沙田就死了 150 人,全港死亡人數近千。是為香港戰後最大的風災。

不過,回看戰前,這不算什麼。

一回在一個香港收藏家的展覽上看到幾幅香港戰前風災的舊照片,說明指出當時的遇難者數以萬計。我大為驚駭,香港竟然發生過這麼重大的自然災害? 翻查資料發現,的確如是,死傷者成千上萬的風災,香港曾一再發生。

據中大研究「香港歷史與社會」網的〈大自然的挑戰 ── 歷年天災的回顧〉一文,傷亡最嚴重的是一九零六年風災,即丙午風災,約一萬五千人死亡。次為一九三七年的丁丑風災,亦約一萬五千人死亡。

文章指出:「單從傷亡數字來看,1906年與1937年的颱風是歷年來人命損失最嚴重的風災,單是死亡人數已超過一萬多,其中又以1906年的傷亡最為慘重,死亡人數佔同年全港 32 萬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受傷及失蹤人數眾多;1937年全港總人口約有一百萬,是年的風災也有一萬多的死亡人數,約佔同年全港總人口的百分之一。」

當時的統計非常不準確,例如受傷人數,一九零六年風災僅 220 人,一九三七年風災更只為 88 人,都與死亡人數非常懸殊。在自然災難中,死裡逃生而僅受傷的人數一般都比死亡人數大。

而這僅是香港天文台一八八六年成立之後的數字。此前的一八七四年,發生了庚戌風災,約五千人死亡。香港天文台是因為這次風災而決定成立的。

香港整個城市如今應對颱風之來襲,有條不紊,交通雖然會擠擁而有序;地面交通停頓了,地鐵仍然維持有限度服務,傳媒的「交通癱瘓」之說實在是套話。不過面對大自然的威力決不可自滿。在「天鴿」來襲時,港島多座「甲級寫字樓」有玻璃從幾十層樓上飛脫而下,令人瞠目,顯示有隱患潛在。

但西環、旺角、深水埗以前屢次發生的水浸不見了,元朗一帶也沒有水浸,吐露港海潮升高五米多安然無恙。顯然,各個排水、防水工程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享受香港這「福地」的安全之時,需要感恩。若在這時說些涼薄、刻薄說話,不管是對香港還是對其他地方而言,既是涼薄,也是淺薄,而且是對香港先輩數以萬計死難災民的不敬。

2 則留言:

  1. 真感恩,我們都生活在香港這片福地。而這福地亦是我們的祖輩幾經歷練奠下的基石,衷心感謝他們,更要做好承傳,讓我們下一代永遠幸福。

    回覆刪除
    回覆
    1. 的確如是,千萬不要自亂陣腳、自毀基石。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