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時不湊巧,吃不上朋友的放養靚雞

鬍鬚雞
粵人愛吃雞,而且偏好活雞,即新鮮雞。不過在香港,要吃新鮮雞,有傳統雞味的雞,越來越困難了。

如果對香港不熟悉,對新鮮雞的味道又沒有記憶,會對此說覺得奇怪。香港食肆林立,到處可以吃到標榜「新鮮走地雞」的白切雞,切雞飯是很多人吃午飯的至愛,怎能說難以吃到新鮮雞?

其實,你了解一下活雞的價格,就心裡有數。

自從多年前發生了大規模的禽流感疫情,香港首當其衝,香港就嚴格規管活雞飼養、屠宰、售賣。這使活雞的價格大幅上升。如今,市場仍有售賣活雞的攤檔,但數量大不如前,除了因為規管嚴格、經營不易之外,是雞只售價昂貴 ──「閑閑地」二百元一只 ── 讓大眾望雞興嘆。我家對雞有偏好,以前經常到街市買活宰的小小「芝麻雞」做白切雞,三四十元一只,有時一買兩只。回想一下,此調不彈久矣!

從市場活宰到回家烹煮,時間很短,新鮮雞味自是可期。不過比起兒時,雞味仍有不如。那時,家裡買來的雞只都是毛雞,有時是不知那位鄉里從鄉下連雞籠帶出來的,雞只就在家裡活宰。這是祖母最善長的,她有一柄看似是專用的小刀。過年過節,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煮好的雞昂首蹲伏,首先要敬奉祖先,脖子下現出一個小刀留下的口子來。

今天在食肆吃到的雞,不可同日而語。不管食肆怎麼宣傳,只要看看檟格,能吃到什麼貨色,就心知肚明。食肆酒樓將價就貨,供應的只能是冰鮮雞。一百幾十元一只,能用上怎樣的食材? 若真箇用活雞,即使是禁閉在籠子裡快速養大的農場雞,加上各方面的成本,售價必得好幾百元一只。

上星期到廣州,認識了當地一位不但愛吃雞,而且還在機緣巧合之下養起雞來的朋友,從她的口中知道了不少有關雞的知識。

朋友與粵北山區一個農場的主人結上了好交情,那裡是個荔枝園。農場主人經濟不佳,朋友曾出資助他養豬。後來發覺,養豬的勞動成本太大,便因為愛吃雞而動了放養雞只的念頭。放養不用雞舍,讓雞只隨山覓食,每日只用飼料餵養一次,雞只到了餵食時候會自己集中就餐,完了又通山跑,最愛撲翼飛上荔枝樹去。

最初飼養的幾十只雞,損失慘重,大部分給隔鄰農場的狗獵食了。於是農場也養起狗來。令人驚奇的是,狗除能護主,還懂得親疏有別,只吃他人的雞,對自己主人的雞卻是秋毫不犯。朋友進一步比較不同雞種。那天在飯桌上點菜,她指定要清遠雞,其他的如海南雞,被指脂肪太多。而她如今養的是鬍鬚雞。

回來百度一下才知道,「三黃鬍鬚雞(1983年將惠陽雞、龍崗雞、龍門雞等合併統一命名為三黃鬍鬚雞),具有1700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古老而又比較突出的地方優良肉用雞種」,原產於惠州的博羅、惠陽、紫金、龍門、惠東等地。所謂三黃,是羽黃,喙黃,腳黃。

她在廣州有自己的職業,雞只都交付農場主人打理。這樣養的雞長得較慢。養雞技術近年有很大發展,據網上資料:肉雞長到二公斤,一九八四年需要 49 天;二零零一年只要 42 天;二零零八年更降到 35 天。這是指以雞舍大規模飼養的雞,到今天,長肉速度可能更快了,但肉質和味道能更好嗎?

朋友說,她的雞要養 180 天才出貨。她無意靠這賺錢,雞只除了供朋友圈的親友自用,就是與網上一批粉絲分享,一百元一只。雞只都在農場以人手活宰,再冰好,當天送到廣州讓訂了貨的親友自取。她反對機宰,認為對肉質、雞味、賣相都有不好。

很遺憾,時間不湊巧,吃不上她的靚雞。希望下回能約好時間,到粵北嘗鮮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