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摸索到大英博物館去

巴特農神殿展廳
對我而言,倫敦最值得去的地方是大英博物館。遊倫敦的一個最大好處,是著名的景點相當集中。從地圖上看,從西敏橋南岸附近的酒店直接走到大英博物物館去,半小時多一點可達,而沿途有不少值得遊覽的地方,大笨鐘、西敏寺、唐寧街所在的白廳區、國家美術館、特拉法加廣場都在這一線上。

倫敦道路之雜亂無章是世界著名的,那裡的的士司機很難當上,要考的士牌,平均得受訓兩年,不少人要花四年,以至更長時間。記熟倫敦的道路,被視為相當於拿一個大學學位。我拿着地圖,又有手機指路,自信可以走到博物館去。

左拐右拐的邊走邊看,不久就到了特拉法加廣場。它紀念二百多年前的特拉法加海戰,這海戰對英國人來說可歌可泣,它不但粉碎了拿破崙攻打英國的計劃,還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展開「日不落國」的霸業。

歐洲的城市多大大小小的廣場,都是多條道路的交匯處,少者五六條,多者如巴黎戴高樂廣有十二條,十字相交反而有點不正常。每走到進樣的路口,稍不留神便會走到另一個方向去。走進小街去,轉過幾個不作直角相交的街角,方位也易迷失。過了特拉法加廣場再走一段路,大英博物館應當不遠了,可是總走不到,看着地圖也不得要領,最後在路人指點下,才知道目的地確已在咫尺之外,再拐一個彎即「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來,我只帶着朝拜的心態而去,到門前看看便算,因為知道時間不多,個把小時絕對滿足不了心願。但費了一番功夫才到來,而參觀人流不算多,就徑直通過安檢進場去。大英博物館自開館以來都是免費參觀,至今如是。

大英博物館十八世紀建立之始就把眼界投向全世界。歐洲列強自從靠武力強權到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以來,搶奪資源、財富、市場和戰略要塞是主要的,此外還包括滿足獵奇和知識欲望,大量搜刮各地的歷史文物。不知道這有沒有官方的安排和指引,只是大英博物館的自我介紹承認:「英國的使節與大使們為博物館增潻古代文物上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最知名的可能是以「埃爾金大理石」聞名的埃爾金勛爵了。他一七九九年出任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君士坦丁堡的大使,一八零二年就把雅典巴特農神殿的大批大理石雕像、浮雕等運回英國去。希臘當時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埃爾金的行動據說是得到「當局」批准的。

這些後來被稱為「埃爾金大理石」的石雕滿滿地陳列在博物館一個專門展廳內。希獵政府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提出了申索,要求英國交還這些文物。巴特農神殿文物還散失在法國、梵蒂岡、丹麥、奧地利、德國的博物館內。這可謂茲事體大,西方的博物館有數不清這樣靠巧取豪奪弄回來的文物,此例一開,真不知怎麼收科。埃及也提取了同樣的申索。

進入大英博物館展廳,特別是埃及館,我有強烈的震撼感。這裡陳列的可稱為「賊贜」,但它們很多是龐然巨物,重量以噸計,都不可能是「偷」來,而是明火執杖地「搶」回來的。

(歐洲紀行之十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