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只好提倡工匠精神

近年來,「工匠精神」有點熱,連李克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了。在社會急速變化、人心浮躁之下,急功近利是為常態,「工匠精神」之提倡可視為對之的反彈。它提倡敬業樂業,提倡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極致。在這樣的追求下,傑出的工匠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甚至會淡泊名利。他們的一些產品可以視作藝術品。

這讓人想到日本、德國、瑞士等,它們以各自的精致製品贏得世界讚譽,很多是手工的精製,即使是工業產品,亦處處反射出手工的嚴謹和細緻,讓人有如親手澤的親切感。這種精神之形成都有各自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因素,譬如,以上幾個國家都比較小,美國等大國則鮮與工匠精神有掛鉤。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K. Anders Ericsson 是「研究專家的專家」,他有這樣的工式:
專家 = 十年 + 一萬小時
意思是起碼要在十年裡花一萬小時練習,才能成為專家。這等於十年裡平均每天練習近三小時。三小時看似不長,但持之以恆達十年並不容易。如此鍥而不捨的,有人因為興趣,例如對某一門藝術樂之不疲;亦有人為了謀生而不得不日復一日磨練。前者是藝術家,後者是工匠。

在日本,不乏這樣的工匠。他們的產生並形成,可追溯到江戶時代的身份制,就是職業按家庭分工,以戶籍制度嚴格控制各個家庭以什麼維生,從農業、工商、流通、服務行業的家庭都固定下來。你被指定做這行,就只能做這行,而且只能在指定的地點做,世世代代如此。從好的方面去看,是一般老百姓只要沒有過分奢望,老老實實地生活,總可以擁有溫飽的家業;限制競爭之下,行業和企業的利益有保障。日本學者與那霸潤把這稱為「填飽肚子的身份制」。

於是,以二零一二年計算,日本擁有二百年以上壽命的老佔達 3146 家,冠絕全球,都是某個家庭一代一代苦苦經營下來的老店、老行業、老工藝,裡面隨隨便便一件工具都是文物,散發着經時光沉潤而醞釀出的柔和光澤。不知是第幾代傳人的店主自少傳承手藝,經過 「(十年 + 一萬小時) N」的磨練,工藝之極致不在話下。

它的弊端也是顯然的。日本社會因而長期缺乏向上流動性,階級劃分之僵化至今難以克服。這也導致社會下層安在現狀、小富即安、任由搬布,一旦在國家上層惡念蠢動就會被任意支配。大家都甘於在劃定範圍內做到極致,創新不足也就不足為奇。

淡薄名利、安貧樂道常與工匠精神相提並論。前者其實「填飽肚子的身份制」下無可奈何的現實。日本很多傳統藝術與武士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如能樂、茶道、飲食等。原因之一是古代的武士地位尊貴而收入低微,於是只好苦中作樂,小小一件漬物,也擺弄得煞有介事來。

在現代社會,工匠和相關行業大都式微了,仍然存在的如鳳毛麟角,要讓它們苟延殘喘,要麼由大品牌支撐,產品價值不菲,要麼靠政府資助,要麼進博物館。

於是,只好提倡工匠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