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吃出健康,餓死癌症

癌症很難對付,但已不能簡單地稱之為 「不治之症」,各國科學家已發展出不同的治療方式和藥物;加上適當的預防,很多癌症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一種較新的療法是「抗血管生成療法」,根據這種療法,又有專家提倡通過日常飲食來進行適當的預防,既省金錢,少痛苦,也可能更有效。

關於癌腫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 理論,是美國 Judah Folkman 教授一九七一年提出的。他一九六八年就以 35 歲之齡成為哈佛醫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全職教授,但他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上述創見大受質疑,被指有悖於治癌研究的主流方向,而且他嚴格來說是臨床醫生,不是研究學者。

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角度去看,他的確不對,因為他並沒有針對癌腫本身下手,而只在癌腫的外圍作戰。他發現,癌腫擴大的首要條件,是在周圍催生出大量血管,一旦這個雜亂無章的血管網絡形成,癌腫就可以大量吸取營養,迅速成長,

據 Folkman 的學生 William Li 說,有時,一個只有圓球筆頭大的的微癌腫,可以在兩個星期內長大一萬六千倍!血液進入癌腫後流出,可能通過循環系統把癌細胞帶到身體其他部位去,是為癌症轉移。

Folkman 於是想到,切斷癌腫的血液供應去把癌腫「餓死」。

人體對血管的生長有自我控制機制,受傷了,為了愈合傷口,要生長出新的血管,婦女懷孕時更要生長大量新血管。在正常情況下,這會適可而止。這是通過釋放出某種刺激劑或抑制劑來做到的。至今,市場上已有十多種抗血管生成藥物 (antiangiogenic drugs),有二十多種在進行最後階段的臨床試驗,還有一百多種在進行較早階段的臨床試驗。世界各大藥廠幾乎都有這方面的研究計劃。

不過,「凡藥三分毒」,抗血管生成藥物亦有副作用,它等於要抑制人體一項重要的功能。

於是,上文提到的 William Li 想到,與其得病了才吃這些必然昂貴又有副作用的藥物,不如在癌腫處於微型階段、還未有條件長大時就提高抑制血管生成的能力,從預防入手。

根據研究,75-80% 癌症由環境因素造成,30% 是病從口入的。William Li 研究的卻不是不要吃什麼,而是該吃什麼,可以從哪些身邊就有的天然食物中加強免疫力。這看似是簡單的事情,但沒有人去認真研究,因為食品製造業不會研究抗癌,而藥廠不會去製造食品。

William Li 和他的團隊除了要找出適當的食品,還要從中篩選最佳的品種。譬如發現綠茶有益,還發現香片 (Chinese jasmine) 和日本煎茶 (sencha) 較好,兩者混和泡飲又更好。

他就此在 TED 發表過很受歡迎的 Can we eat to starve cancer? (我們能餓死癌腫嗎?) 演講,是為這個網站十大最受歡迎科學演講之一。在他參與成立的 Angiogenesis Foundation (血管生成基金會) 網站和 Eat to beat cancer (以食抗癌) 網站,有很多該吃什麼、可以怎麼吃的資訊,不妨參考。

再說 Folkman 教授。據說,他曾多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提名,但未及得獎就在二零零八年死於心臟病。這個獎一向不會追頒給死者。
**
Can we eat to starve cancer
http://www.ted.com/talks/william_li
Eat to Beat Cancer
http://www.eattobeat.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