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迷信科學」亦是迷信

科學之理想國,地上的天堂?
科學有很明亮的光環。歐洲文明主宰世界的過程,也是科學照亮世界的過程。科學之名來自英語的 science,語源是拉丁文的 scientia,意思是知識。通過 scentia 了解宇宙運行的過程就是 science。科學是思想,是人的理性產物,科技則是它的工具。這樣的工具如今遍布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主宰我們的生活,須臾難離。科技令人驚歎的巨大功能和威力,使科學的光環更耀眼。

以主持天文學節目知名的美國天文學家 Neil deGrasse Tyson 不久前提出:「地球需要一個虛擬的國度──#Rationalia,它的憲章只有一條:所有政策都基於對實證的衡量 (Earth needs a virtual country: #Rationalia, with a one-line Constitution: All policy shall be based on the weight of evidence)。」這是理性之國,科學之國。科學來自實證,科學知識都是實證的歸納。這似乎也是理想之國,先不管它能不能實現,它有吸引力嗎?是地上的天堂?

《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 日前 (七月六日)刊登了社會學者 Jeffrey Guhin 〈一個由科學統治的理性國度是可怕的念頭〉(A rational nation ruled by science would be a terrible idea)一文,質疑這樣的理想。

科學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絕大部分人都相信科學,並相信科學會繼續帶來社會進步。可是,正如這裡一再提到的「美德並非越多越好」觀點,科學也不是越科學好的。一切都依科學行事──陷於科學主義──就不妙了。

《新科學家》的文章指出,科學主義有兩個弊端,一是專家之所知往往不如自己想像的多;二是科學無須叫人怎樣生活。

在科技發展越來越快之下,近年來專家自打嘴巴的事例也越來越多。過去以為是「定律」的東西,一個一個被否定,甚至有否定之否定。若過分迷信這樣的「定律」,會苦不堪言。很多人的生活很「科學」,吃個什麼都有精確的卡路里計算。這樣過日子,「科學」是「科學」,但是正常的生活嗎?

然而,「以今天的我否定昨天的我」正是科學的精義所在。真正的科學從來準備着修正自己,從來都不以絕對真理自居。看來是絕對的知識,只有找到一個否定的證據,就不再絕對。以前,歐洲人都認為天鵝是白色的,到見到澳洲的黑天鵝,這就成為妄見了。科學,得隨時準備接受證偽的挑戰。

這就是科學精神。畢竟,科學實驗都是排除干擾、在特定的理想環境下進行的,而現實環境隨着時空不斷變化,存在各種干擾,不同於實驗室。

《新科學家》的文章有句話說得好:「科學可能給我們數據,但並不表示數據就指向真理 ── 這不過是我們目前所知的事實。如何根據數據行事,還得斟酌細節,作出判斷。」正如一位醫生朋友說過的:「求得什麼韱不重要,怎麼解韱才重要。」
**
A rational nation ruled by science would be a terrible idea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096315-a-rational-nation-ruled-by-science-would-be-a-terrible-idea/

2 則留言:

  1. 其實,迷信什麼,都是迷信。最明顯的例子,宗教,只是大多人不敢說罷了。

    回覆刪除
  2. 一切只是科學理論而已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