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英國高官的漢化譯名

文翠珊、盧綺婷、戴德偉、卓慧思、莊家偉、范愛玲……這一大串名字,你一晃眼,一定以為是從哪個華人名冊上抄錄下來的。這其實都是洋人的名字,而且來自英國脫歐後執政保守黨高層人事大調動之後的新內閣名單。英國人沒有必要討好中國人或者為了表示親善而改個漢化的譯名,但在香港,有些人習慣了殖民地的一貫做法,仍給上頭的大人改個在香港人看起來、聽起來親切的漢化譯名。

給英國高官改個漢化譯名的做法可追溯到一九一九年擔任港督的司徒拔 (Reginald Edward Stubbs),現在港島半山的司徒拔道就是由他而來的。那時,有不少香港新界居民到英國謀生,自司徒拔出任港督起,英國殖民地部給這些不大諳英語的香港人編寫了英國議員和官員的譯名表。在香港首先得益的是司徒拔本人,讓他可以棄用舊譯「史塔士」。在粵人耳中,「屎塔(馬桶)士」這譯名十分不雅。那時,香港華人家家有屎塔,天天倒「夜香」(倒糞的雅稱),當然接受「司徒拔」多過「史塔士」。

自此,出現了十分漢化的港督名字,如羅富國、楊慕琦、麥理浩、戴麟趾等。改這樣的名字的用意很明顯,就是為了「親民」,讓華人覺得親切而接受英國人的管治。漢化譯名自然都得善頌善禱,務必寓意高昭、文字雅純,即使其高義未必為市井民眾理解,也不能看起來或聽起來不吉利。

前港督衛奕信 (David Wilson) 有相當的中文造詣,本來有中文名叫「魏德巍」,中文老師還給他創作了嵌名聯:「德者當以道為本,巍峻應有穩定基」。誰知出任港督後,香港傳媒認為這個名字似「雙鬼拍門」,且諧音「危得危」,官方乃建議他改名為衛奕信。不過這沒有給他帶來好運,五年後就給彭定康取而代之。

誰都知道,好意頭的名字不過是良好祝願,決不擔保名正事順。

幾年前,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宣布委任英國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Graham Sheffield 出任行政總裁。我一位朋友曾參與給他改了漢化譯名「謝卓飛」。這名字可說音義俱佳,誰料此人真能「飛」,上任僅五個月就以健康為理由請辭,而又在不到兩個月後獲得英國文化協會委任為藝術總監。接手的是澳洲人 Michael Lynch,朋友又費了一番功夫,給他起了個「連納智」華名。我不知道這人是否真能「納智」,只知道他只做了四年就不幹了。

英國首相的漢譯名字,自戴卓爾夫人 (Margaret Thatcher) 以降,都求夠大氣、有高義,如馬卓安 (John Major)、貝理雅 (Tony Blair)、白高敦 (Gordon Brown)。至卡梅倫 (David Cameron) 則但求譯音而不寓深意。文翠珊的譯名恢復漢化而大氣和高義都欠奉,名如小家碧玉、鄰家女孩。中國民間有故意給孩子取個平凡甚至貶義的名字的做法,據說,孩子會因此更快高長大。這當然是迷信,「文翠珊」三字的選擇應與此無關。

這譯名是好是壞其實一點不重要,因為只是英國駐港總領事館特別提供給香港這個小地方使用的,而非英國的官方譯名。BBC 中文網稱他們的新首相為特里莎.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