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從英國公投看西方民主

一位朋友就英國脫歐公投說:其實脫歐與不脫歐都有支持者;一個制度或方案,只有一部分人受益都會不公平;在國家層面說得過去的,對大城市居民有好處的,鄉郊小鎮居民可能就要付出代價。

這無疑有道理,大至國家、政府,小至團體、家庭,都會面對這樣的兩難抉擇,「順得哥情失嫂意」,要找到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非常困難,有時甚至根本不存在這樣的方案。無奈之下,通過投票、依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成為潮流,是為「民主」。可是綜合英國公投結果和英國人事後的反應來看,究竟是贊成脫歐的人多一些,還是贊成留歐的人多一些,始終說不清。似乎可以肯定的是,要付出代價的人佔多數。

西方這樣的民主都說起源於古希臘城邦。那時城邦眾多,地小人稀,而有資格投票的只是少數背景相同的人,很容易糾集起來議事、投票。即使這樣的民主,仍然讓蘇格拉底有「多數暴政」之憂。事實上這樣的公投經常行不通,以致領袖之選出和事情之裁決有時要抽韱決定。古希臘之後,這樣的民主就無以為繼。不妨視之為民主1.0版。

民主1.0 在歐洲絕版了二千餘年,才有了2.0 改良版,主要是加入了代議制度,先選出一批社會精英,讓他們投票作出決定。原因是地大了,人多了,事務複雜了,難以一人一票公決。

投票公決的核心是按票數多寡定勝負,作裁決,然後少數服從多數,一致行動。這不是現代人才有的智慧。一種觀點認為,現代民主起源於歐洲,與歐洲民族的遊牧淵源有關,可以追溯到現代文明之前的蠻族去。那時不同部族之間戰鬥不斷,戰鬥都必須有有權威有能力的領袖。誰當此大任關乎部族的生死存亡,決不可單靠排資論輩、看血統決定,而必須能者居之。能者都是在血與火的搏鬥中產生的,可能不經嚴格的投票,但一定眾望所歸。這或許可以說是民主前傳。

民主 2.0 版是伴隨着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一起產生的,顯得「文明」、「公正」、「科學」,因為有數據,可以精確表明哪一方的支持佔多數,那怕只多一票,多小數點後若干個位的百分點。孰多孰寡,一目了然。

但從脫歐公投也可以看到,在面對涉及個人利益的議題時,人們都傾向於按自己的眼前利益投票,鮮有人會着眼於全局和長遠利益,不能旨望投票者有這樣高超的識見、襟懷、道德修養。假設多數人支持的就是正確的、可行的顯然有問題。在全球化的時代,很多看似是本土的問題其實牽涉環球,你無法要求一般投票者有能力看得通透。

公投若視為民意測驗,用作決策參考是可以的,但據之作一錘定音的決策就不智。它只反映數量,而不反映質量。決策者若盲目聽從,是嚴重的失責。這不關乎誰有權作出決定,而關乎誰有責任和能力作出決定。

英國脫歐公投一定不能找出一個對城鄉居民兩全其美的方案來,這要由一批能當此重任者去設計完成。

公投可以視為鬥大聲的比賽,說明在那一刻哪一個聲音大一些。若是音樂比賽,有質量的要求,要看音色、音準、內涵等等,判別就大不一樣了。

民主 2.0 推出二三百年後,伴隨着歐洲文明和殖民主義,擴展到不少地方。根據「成績單」,成敗參半,單看歐美似乎成績不錯,歐美之外就差強人意。即使這樣,歐美近年仍然出現「民主衰退」(democracy recession) 的驚呼,美國更出現 Is democracy possible here? 的疑問了。

(英國脫歐公投感言之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