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花展:從莫奈花園到池坊花道

莫奈花園中的睡蓮
今年的花展有個特點:兩個參展機構不約而同地把花卉與名畫結合起來展出了,而且名畫都屬印象派,一是莫奈的作品,一是梵高的作品。這樣的「混搭」(cross-over),豐富了展出內涵,讓參觀者既賞花,又接觸高水平的美術創作,多受一點藝術薰陶。

把莫奈帶到花展來的是香港文化博物館。博物館為此花了不少心思,營造出一個縮小版的莫奈花園來。

對莫奈的創作稍有了解,一定會對這花園有印象,莫奈不少名作就是以這花園景物為題材繪成的,最有名的是睡蓮系列。他把不同季節和時光的花園景色,池塘、小橋、睡蓮、水草、垂柳繪進畫圖。花園不大而光影變幻無限,留下的創作不但數量多,亦多彩多姿。

文化博物館營造出來的花園更小,難得的是,抓住了花園的特點,架一座微型的綠色小橋,蓄一弘淺水,栽上一些水栽植物和幾朵睡蓮,就讓人一瞥間「認出」莫奈花園來。

這其實是宣傳品。康文署近幾年都與法國有關機構在香港合辦「法國五月」藝術展覽,今年五月到七月,會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莫奈作品展。可以想像,展品必包括莫奈花園系列的不少作品。花展的莫奈花園四周,用畫架撐起多幅這些畫作的複製品。能在香港大批觀賞莫奈的作品,很讓人期待。

池坊花道一展品
香港傳媒平日對文化活動報道不感興趣,但每逢特大型蓺術活動,報道都不肯「執輸」,於是也必在城中掀起「咪執輸」熱潮,男女老少紛紛排隊參觀如儀。可以預期,兩個月後的展覽必帶來一番轟動。

「起用」梵高的,是一家插花學院。梵高畫(當然是複製品)儼然成了主角。

每年的花展,是插花藝術組織各顯其能的場所。花是插花藝術的主角,但要借助的道具和手法,往往亦佔重要地位,有時甚至喧賓奪主,讓花成為陪襯品。這樣的大型插花展品常常變成裝置藝術,看來是先有取決於物料的整體構想,然後才決定怎麼插花,插什麼花。這就本末倒置了。最奪人眼球的不是花,而是花了不少人力物力架設起來的裝置。

倒是很傳統的日本「池坊華道」總讓人有驚喜、有享受。所謂「華道」就是花道,「華」是花的古體字。佛教東傳日本後,給佛像「供華」成為傳統,講究的供花從廟宇推廣到民宅去,成了花道藝術。它不僅在插花中尋中美感,而且提倡關懷在大自然的雨露風雪中奮力生長的草木,借插花表現花草的生命力,進而修心養性。池坊花道非常簡約,相對之下,比裝置藝術式的插花高明得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