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姑蘇深巷古意多


「姑蘇」是個古老的名字,兩字作何解釋,有什麼典故,則不知道。在《方言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意外地發現了這兩字的源頭。它從一個側面證實,中國東南沿海至華南一帶過去是百越聚居地。

口語和書面語都是長久的文化遺傳,但兩者有不同的的變化速度,口語變化較快,書面語較保守,而地名近於書面語,往往很長時間內維持不變,世代相傳,直至不辨原義。「姑蘇」是為一例。

秦漢時代,吳越一帶是百越(現代壯侗語族人的祖先)文化之地,他們已南撤到兩廣去,但用百越語起的地名以至人名在吳越一帶留存着。名字多有「冠首字」的特點,即很多名稱的第一個字相同,而確切意思已難考證,如姑蘇、姑末,如余杭、餘姚,如無錫、蕪湖。連吳越王的名字如句踐、夫差等的第一個字也屬冠首字,可能也是百越人。姑蘇城的二千五百餘年歷史,因而可以追溯到更古遠的年代去。

以護城河圍繞的姑蘇舊城區面積不大,南北約四公里,東西約三公里,蘇州的主要景點如著名園林都在其中。如果你住到城內,而又不怕走路,儘可以漫步遊覽蘇州各個出名的園林,也不妨穿梭歷史,漫步老蘇州的街巷。

蘇州窄窄的小巷,特別是水巷,大概自千百年前形成以來,沒有太大的改變。到了近代,很多東西原型地保存着。近年來,當地政府和居民知道這些是寶貝,又加以特別保護。在巷里間遊走,不時會有意外發現。我幾個清晨都早起出去,循不同方向穿街過巷。這時的街巷較清靜,更可尋味。

多年前訪問蘇州給我留下的印象並不好,水道發黑發臭,園林破落,百廢待興。這次重遊,城區內的水巷才讓人感到水鄉之美。這顯然化了不少努力。每個早上,各條水道都可以見到有工作人員乘小艇巡邏,保證水道清潔,沒有漂浮垃圾。河水是流動的,可能裝設了灌注系統,以免成為死水。護城河較闊,還有人垂釣。還有特別設計的小型清道車洗擦小巷。

古巷多,古井多,古宅也多。不少古巷大有來歷,我們所住客棧所在的紐家巷,有銘牌表明:「古稱鸞駕巷。現有清代狀元、大學士潘世恩故居留餘堂,曾為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的行館。另有鳳池園遺址、董氏義莊、直覺庵等遺址。」潘世恩故居已闢為狀元博物館,是個小園林。可惜沒有時間參觀。古井到處可見,一些井欄勒痕深刻,還有銘牌誌明來歷。


古宅就更多,一些有由市文物局掛上的銘牌,以說明來歷、建築特點和保護範圍,有些原封不動,有些在修葺,有些已活化。一天早上走過一條只有約兩公尺寬的小巷,見到一爿高高的粉牆上的黑漆大門上有個石刻牌匾「探花府」。從虛掩的大門內望,內裡雅潔明淨,透過一個廳堂的雕花窗欞,可以見到內有園林。走進去一看,原來是一家只有幾個房間的五星級酒店。到網上一搜尋,才知道低調的門面後面,是個古雅與現代結合的豪華場所。

那天在獅子林一個條幅上讀到兩句詩:「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在蘇州仍不乏這樣的所在,只要你有錢。

姑蘇深巷多古意。可是早晨常有刺耳的聲音劃破清寂:迎面有小巷居民走出來,在清冷的空氣中清一清隔夜的喉嚨,見到我這陌生人,未感造次。互相擦肩一走過,背後傳來咳吐一聲。沒有回過頭去,但知道古井邊上、古宅門前,已添了一口污漬。這是二千五百年歷史傳承的一部分麼?

(「江南行」紀遊之十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