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月湖,牡丹亭,牡丹燈

月湖一葉秋
遊罷寧波月湖回來,進一步閱覽資料,才發覺我們步過的月湖橋頭、湖畔,「發生」過一個哀艷而詭異的故事。故事流傳到日本,改編成各種文藝形式傳播,為人傾倒,以致有日本學者一再到寧波去,研究和追尋故事所本的有關資料和景物。

世人都知道祖顯祖的《牡丹亭》(創作於一五九八年),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浪漫的陰陽離合,歌頌對愛情自由與個性解放的追求。《牡丹亭》題記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之言,是為言情之名句。

月湖的故事為《 牡丹燈記》,最早刻刊於明洪武十一年(一三七八年),比《牡丹亭》早二百多年問世。《牡丹亭》據說源自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杜麗娘慕色還魂》與《牡丹燈記》不知道是否有關係,但人物、情節相似是明顯的。《牡丹燈記》的女主角叫符麗卿,《牡丹亭》的女主角叫杜麗娘,姓名都有「麗」字,而都在17歲香消玉殞;一個故事有牡丹燈,一個故事有牡丹亭;兩個故事的都講女鬼與書生相戀。不同之處主要在結局,《牡丹亭》的男女主角得以修成正果,而在《牡丹燈記》中,喬生被擁進符麗卿的棺柩而亡。「日後,每當雲陰月黑之夜,有人常見喬生攜麗卿同行,(婢女)金蓮持雙頭牡丹燈籠前導,遇見者得病,行人更不敢靠近湖心寺。」月湖中的湖心寺,一直到一九九九年才遷走了。

月湖幽深處
《牡丹燈記》的作者瞿佑是錢塘(杭州)人,客居於月湖東岸,熟悉周邊民情民俗,才有這二千餘字小說的創作。故事流傳到日本,被改寫成《牡丹燈籠》,配合上日本的地名和習俗,例如說唱時加入仿木屐夜裡傳來的吱嘎聲。

大陸不少旅遊城市近年爭相仿效《漓江印象》,推出大型實景表演,很受歡迎。如果寧波也搞,不妨考慮以《牡丹燈記》作籃本,在月湖演出。但恐怕不能太忠實於原著,否則會把人嚇跑了。

不過,這六百多年前的小說,的確可以給寧波人對這城市的感情多添幾分文化底氣。寧波人對文化的重視,也可以在寧波書城中感受到。那天傍晚,我們在老外灘被江東那邊一幢大廈的「寧波書城」招牌吸引了,在暮寒中沿大橋走過江去,到書城中各得其樂地瀏覽了一個多小時。這書城有四五層,與各地書城相比,空間特別寬敞,並有不少座椅供人舒舒服服地「打書釘」。你席地而坐,也不虞妨礙他人走過。

我本無意在旅程的第一站去逛書城,為怕看到鍾意的書籍而買下來,徒添旅行負累。那天去進書城去,暖洋洋的,特別愜意。見到電腦搜尋器閒置着,想到一直到處買不到龐樸的書,便輸入作者的名字一試。屏幕上跳出十幾個書目,逐一細看,其中一項居然有一本存貨,是為《孔子文化獎學術精粹叢書:龐樸卷》。這等於龐樸的選集,選有多篇我最想細讀的關於一分為三與中庸的文章。雖然是厚厚的一本,也毫不猶豫地買下了。一位團友也買到難得見到字帖,是文徵明的,其中有他並不依樣畫葫蘆的《蘭亭序》。我後來到上海福州路的書城,也找不到這帖。

(「江南行」紀遊之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