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風流」詞義大顛覆

揚州大明寺平山堂的「風流宛在」匾額
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那個「風流宛在」匾額,是光緒年間兩江總督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而題寫的。 過去的大官都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劉坤一的筆墨自非等閒,出手都講究。他筆下的「流」字少了一點,「在」字卻多了一點,好事者以為寫錯字了,而不知道古來的書家寫這兩字不少愛這樣結字。「流」字右頂少一點,可能是為了避免與三點水上面的一點太對稱;「在」字的土上加一點,是很多書家寫「土」字的習慣。在《漢典書法》上一查找,發覺智永、歐陽詢、杜牧、鮮于樞、趙孟頫都有這樣的遺墨。

至於說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風流太守」,在風情萬種、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韻事,劉坤一是以諷刺歐陽修宜少一點風流、多一點實在,則是牽強附會了,是強以今人對「風流」二字的理解加諸古人。

在辭書上可以看到,「風流」兩字源遠流長,最早的用例可能是西漢的《淮南子》,即是說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自此以來,它的詞義不斷變化、擴大,到如今,可以在《辭源》上找到八個義項,在台灣的《教育部辭典》上也可以找到七個。

《辭源》的八個義項是:一,教化流行。二,風俗教化。三,遺風。四,儀表、風度。五,英俊、傑出。六,有才而不拘禮法的氣派。七,榮寵。八,風韻、風情。台灣的《教育部辭典》的七個義項則是:一,流風餘韻。二,儀表及態度。三,品格。四,不拘守禮法。五,韻味。六,被風吹散。七,形容男子處處留情,貪好女色。兩者大同小異。

其中,今人接受的「風韻風情」、「貪好女色」之義,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與當初的的詞義幾乎是一百八十度的改變。

對於「風流」詞義的源流,日本學者有深入的研究,例如小川環樹曾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來港宣讀他的《風流詞義的演變》論文,星川清孝則有《晉代「風流」理念的成立過程》著述,等等。

據小川的論文,「風流」主要有四義的變化,即由風化的第一義,變化為道德風格的第二義,再發展為表達道家追求自由解脫的第三義,最後是變化為偏重官能魅力以至放縱的第四義。

在這過程中,魏晉六朝是關鍵。在兩漢,「風流」的意思限於《辭源》的前三個義項,用例並不多。到了晉代,「風流」的用例突然多了起來,《世說新語》中就找到14例,小川認為風流「也許已經成當時的流行語」。「風流」雖然仍指個人的高尚風格,但擺脫了道德含義,所謂「風流名士」,是指有才華而不拘禮法,自成一派,與眾殊異的人物。

風與俗本來相提並論,到了崇尚道家的兩晉,不但以下民為俗,被視為迂腐的儒家也淪於俗了。風與俗分家,而與雅相連。「雅」的觀念似乎源自音樂,即雅樂,到了六朝就兼指人的風格而「風流」相近,「極之雅的人也可以說是風流的」(小川)  。至今,日本將「風流」與「雅」一律翻譯為「雅」。

向第四義的轉變也始於六朝。到了唐代元稹的《鶯鶯傳》,詩云「風流才子多春思」,「風流」已是「現代化」概念了。這與同是唐代的司空圖《詩品》論「含蓄」所說「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中的「風流」是兩碼事,這裡的「風流」說的是韻味。

對「風流宛在」,不必以今人心態和認知強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