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人間有味是清歡」

洪湖的紅荷
看到朋友們在群組中相約吃素食,想起了蘇東坡的一句詩:「人間有味是清歡。」日前在深圳見到于丹的新書,用了這個作書名,談的當然不是素食,而是人生的況味。

原句出自蘇東坡的一闕《浣溪沙》: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詞作於元豐七年(公元一零八四年)。這一年,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五年之後,獲調任汝州,有了新轉機,可是又遇到新厄運,幼子在旅途勞頓中夭折了。這首詩就寫在這波折的途中。這是與友人同遊南山的紀遊詩,在山中泡茶吃素,在人生起伏中品味出了清淡中的歡愉。

對於這樣的清歡,現代人有不同的感受。

香港的飲食品類十分豐富,應當是世界美食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各種菜系的餐廳多,各個地方的食材也多,珍饈「百」味已不足以言其豐盛,食不厭精已不足以言其嘴刁。在超級市場的凍肉櫃前,我常常為食材貨源之遍布世界而驚歎。用「食物里程」(food miles) 的概念來看,香港人的飲食追求是不是過分了?

世事物極必反,人的身體為此有反應了,於是出現了返樸歸真現象,連大陸先富起來的沿海城市中的先富起來人群,也興起健康飲食的潮流,一度被冷落的村野菜色,居然備受恩龐而登上大雅之堂。少油少鹽少糖成為新口味,飯食清淡儼然是有識之士的生活新趣味。

這是人們富起來了,嘗遍人間美食之後之所悟,是不是真能從中品出美味來,則是另一回事。

對於味道,各有所好,各有不同,各個國家、民族更加不同。味覺是自小培養出來的,不同地方的人對酸甜苦辣鹹之喜好不一,主要因為自小就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味蕾經年累月得到訓練,早就有了適應,大腦神經也一樣。到年長,要通過理性的認識來重新調節感性的味道,不容易。

味覺也會隨着年歲增長而改變,會逐漸遲鈍。年輕時,各種官能的反應都靈敏,味覺也一樣。年長了,會因為味蕾逐漸麻木,而要吃得濃烈才覺得有味道。

這麼說來,能從清淡中品出美味來,是非常美好的事。年輕時,不僅能感覺出濃烈美道中的美味,也能感受到清淡食品中的美味,可是總不屑於雋永的口味,而只求滿足濃烈的口舌之欲。到逐漸成熟了,而味蕾仍保持活力,你對清淡而回甘口味有了新的認識,懂得耐人尋味之可貴,懂得品味清淡的歡愉了,你的人生可能因此進入了另一境界。

清歡之可貴,其實又何止於飲食的口味。

朋友知道我退休了,不少問道:會去哪兒旅行?旅遊的確是退休後生活的重要內容,工作時作息受限制,去旅遊不太方便,一旦退休,旅遊就自由得多。可是我不忙於作這方面的安排。如果說退休可以享「清福」的話,其中重要的是清歡。能保持內心的寧靜恬淡,在平常的生活裡就有難得的幸福。

蘇東坡歌詠過「千古風流人物」,他本身就是這麼個人物,有「亂石穿空,驚濤裂岸」的氣慨,但也有在「雪沫乳花」的下午茶、「蓼茸蒿筍」的農家菜中嘗出清歡來的沉靜安寧。

「人間有味是清歡」,以前也喜歡這詩句,但似乎到現在才能真正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