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外來者對香港的觀察

對香港,你怎麼觀察?
對一個地方只浮光掠影地觀察一下,便對這地方議論滔滔,自是不可取。這是旅遊記事常常為人詬病的地方。要深入了解一個地方並不容易,即使生於斯長於斯,限於個人的生活經驗和觀察能力,幾十年裡也未必可以真正全面了解這個地方。其中一個原因,是你對一些東西司空見慣之後,麻木了,習以為常,乃至於香臭美醜不辨了。反倒是一個外來者,憑着新鮮敏銳的感覺,會對某些東西有新銳的反應。有時,不妨借助這樣的觀察,對自己生長的地方作新的認識和思考。

譬如,一位「港漂」朋友讓我看的她兩篇關於香港的文章就很有趣,讓我覺得新鮮。

一篇文章的題目是《「三面下床」的香港夢》。文章提到,一次跟朋友(大概也屬於「港漂」吧)吃飯,「聽到一悲情的說法,說香港人終其一生,也就奮鬥個『三面下床』」,而在座的朋友竟然沒有人能在香港三面下床。一陣唏噓中,大家回憶起各自在內地的光輝歲月,有人訕訕地說:「以前住的地方全都是三面下啊!」

香港人都得不斷為「磚頭」奮鬥,從爭取「上車」或者住上公屋起,期望繼而細屋換大屋,一生的最大願望可能就是住上「豪宅」。豪宅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這夢想很虛,把這具體化為「三面下床」,就很實在了。

細想一下,對於打工仔來說,這簡單的事情,在香港真難實現!我按一下腦袋中的「回車」鍵,在香港的記憶片段中找不到這樣的畫面。有的話不在香港,要麼是旅行中的酒店,要麼是曾經在深圳擁有過的一個住宅單位。在香港,要麼是一面下床,頂多是兩面下床,或者1.5面下床。

香港現在的中小型住宅單位,從設計開始就不作三面下床之想。即使是三房兩廳的大型單位亦如是,最大的主人房就算在圖則上繪出的三面下床(最小的四乘六英尺床)設計,到了用家手上也難以實現。示範單位中不會出現的生活雜物會佔去床邊餘下的小小空間。

另一篇文章是關於茶餐廳的。茶餐廳是非常有香港特色的事物,一是吃的東西薈萃東西南北,二是效率高超,用作者的話說是「代表着那個不一樣的香港」的「神一樣的速度」:「我進門之後左邊屁股剛沾到凳子,免費的茶水​​已經飛到了跟前。當我右邊的屁股沾到凳子之後招呼的阿姐已經站在你的身旁問要吃什麼。」給香港的茶餐廳「慣壞」了的作者,再到任何其他地方點菜落單之後,一分鐘之內還吃上東西就如坐針氈,不能自已:怎麼這麼慢!

我在茶餐廳遇到過的最高效率,是在距離凳子還有三步的時候,侍應已把茶水擺放在我的目標凳子前的桌面上;我剛彎腰、還未落座,侍應已揚聲:「喫乜嘢?(吃什麼?」

一位澳洲人對香港的觀察也讓我感興趣。那位女士在香港住了幾年之後,對人多車多空氣不佳的香港竟然超越日本成為世界人均預期夀命最長的地方,提出她自己的見解。

她注意到香港很少「大」人物 (“BIG” people),即肥人,而澳洲的癡肥之嚴重名列世界第四位(第一位是美國) 。她認為這與香港人的飲食習慣有關,香港人吃很多飯、麵之類,主要從植物吸取蛋白質,澳洲、美國則靠吃肉。香港人喝水也不一樣:是溫熱的水或茶,而澳美人喝涼水、冰水。相對於西方人,香港人也不嗜甜。她認為這些都緣自中國文化的陰陽理論,什麼都講究涼熱平衡。

她又看到香港人愛運動,主要是中國傳統運動,如打太極拳。香港人由於沒有完善的退休制度,很多長者到了西方的退休年齡,還要繼續工作,這其實有積極的一面,使長者繼續勞動而且不脫離社會。香港人口密集而交通方便的環境,也便於生活,和便於家庭聯繫。人行道連接成網之下,居民一天步行一兩公里很平常。但人們愛持傘,擋雨遮陽,這與西方人愛暴曬不同。她注意到:香港人沒有皺紋。

這都是香港人習以為常的事。在外來者的眼中,竟是那麼新奇,甚至神奇。
**
參閱:《三面下床的香港梦》
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__biz=MzA5NzE5NTMzOA==&appmsgid=10000362&itemidx=1&sign=c1f86a4a72523cc6a318cbf153a8d7c1&3rd=MzA3MDU4NTYzMw==&scene=6#wechat_redirect

Why Hong Kong’s outliving the rest of the world…
http://mintmochamusings.com/hong-kong-life-expectanc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