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幾時不必「屎用」而耳根乾淨?

大陸用語與台灣用語有別。粵語綜合二者:唔好使,唔好用。
其中的「使」要讀「洗」。
看來,對各種公共機構廣播中「使用」一語的粵語讀音不滿的,不只是我而已,一位在某機構工作的朋友就接到這樣的投訴。投訴者認為,不該讀作「史用」,而應讀「洗用」。

我若有這樣的「閑情」,早就該投訴了。每次我聽到「史用」的廣播──在地鐵、巴士、電視、電台、出入境口岸──都覺得「哽」(ngang2)(礙耳)。自從注意到這個詞的讀音以來,好像從來沒有聽到有人讀作「洗用」的,就像有人在幕後發功,讓所有錄音人員都「史用」了。

他們這麼讀是有根據的,查一查香港中文大學的「粵語多功能字庫」可以見到,「使」有三個音,一、si2,讀如「史」,構詞如使女、使用、使性、使氣、支使;二、si3,讀如「試」,構詞如使者、使命、使館、使節、大使、出使;三、sai2,讀如「洗」,是異讀音。我相信錄音員多是根據這個字庫,而讀作「史用」的。

「使」字是所謂「異讀破音字」,即根據不同意思有不同讀音,此外有異讀音。「使」字讀作「史」或「試」,意思不一樣,這很易分辨。在讀作「試」的構詞中,讀音不存在爭議。問題在「史」的讀音,「洗」的讀音是「史」之外的異讀音。

這裡有必要搞清楚什麼是異讀音或異讀字,它指的是字義不變之下的讀音變化。在這個字庫中,用來配詞的,是「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這是指「直至目前,在我們使用的資料中,最多音韻學家認同的讀音」。相對較少音韻學家認同的讀音,就是異讀音。

字庫因而聲明:「我們必須提醒使用者,所謂『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是一個統計概念,而非價值評判。」按照我的理解,這些讀音之間,不能簡單地以「正音」或「非正音」判別。所有語言的語音都在不斷變化,一個讀音一旦約定俗成,獲大眾接受,就是相對而言的「正音」。

字庫的讀音主要根據四種參考書:黃錫凌的《粵音韻彙》、李卓敏編纂的《李氏中文字典》、周無忌、饒秉才編的《廣州話標準音字彙》和何文匯、朱國藩編著的《粵音正讀字彙》。「使」字的「史」音,在全部四書中得到根據,「洗」音則沒有得到《李氏中文字典》的支持。於是四比三,「史」音就是「有最充份根據的讀音」。

可是你在坊間很難聽到有人說「史用」的,都說「洗用」,若說「好使好用」更加百分之一百會說「好洗好用」。擇使、使唔使、使乜等亦一樣。假使、即使、縱使,較接近書面語,似乎「史」、「洗」參半。

據《漢典》上的資料,「使」的古音在《唐韻》是疏士切,《集韻》、《韻會》是爽士切,《正韻》是師止切。讀「史」音是有根據。可是粵音轉讀「洗」的傾向很明顯。我認為這是忌諱「史」音與「屎」、「死」(廣州沿自南番順的西關口音)諧音、讓人覺得粗鄙和不吉利有關。因此而改變讀音的字不少,如溝通的「溝」不讀 gau1 而讀kau1,任劍輝的「任」不讀「淫」而讀任務的「任」,都是這樣。

什麼時候才可以不再聽到「屎用」而得「洗得」耳根乾淨?
**
舊文參閱:該說「史用」還是「洗用」?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4/12/blog-post_1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