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追蹤「薯嘜」

在上一篇文章《粵語之純粹與不純粹》的末尾提到經常在香港粵語中出現的「薯嘜」(呆笨)一詞,並說這其實源自英文的schmuck(笨蛋)。這樣的外來詞在粵語和漢語中有很多,久而久之,已如糖溶於茶中,了無痕跡了。粵語中會以「薯」形容人的呆苯,說某人愚鈍,會說其人「好似舊蕃薯咁(像塊甜薯)」。「薯」正合 schmuck 的第一音,「薯嘜」於是就天造地設地融入粵語,以至鮮有人知道這是外來語了。

可是 schmuck 是英語詞嗎?我這麼寫下之後,發覺很可疑。從schmuck 的拼寫來看,它很可能來自德語。

Sch是德語的三合字母,發音為英文字 fish 中的 sh。德國人的姓名很多是 Sch起頭的,例如西德時代的前總理Schmidt (舒密特)中世紀波蘭語的拼寫也多sch中古英語同樣以sch拼寫,發音與德語相同。到近代,這才被 sh 取代,發音則不變。

到網上的字典查找,schmuck 的意思差不多,如A stupid or foolish personA clumsy or stupid person,都說屬美國俚語。The Free Dictionary 的解釋較詳細,說源自依地語 (Yiddish),語源又可以追溯到波蘭語、保加利亞語、俄語。再上維基查找,就更詳盡了。

有關詞條開宗明義指出這是貶義語,在美國俚語中是笨蛋的意思,而在依地語中的原義是陰莖,是粗俗話。可是在德語,它卻有截然不同的意思,解珠寶、裝飾。

或許要知道依地語是什麼。它其實是歐洲猶太人的主要語言,又稱作意第緒語或猶太德語。是中歐和東歐大多數猶太人的主要口語,和希伯來語同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東歐太人)的文學語言。它用希伯來語字母書寫,從九世紀高地德語的法蘭克方言發展而來。德國猶太人通用這種方言,而用希伯來語作為宗教語言和聖書語言。

本來的依地語和高地德語區別不大,只是雜有許多希伯來詞彙,其後才逐漸發展成有獨立特徵的語言。操依地語的人後來大量遷徒到了斯拉夫人地區,依地語與德語的淵源關係中斷,再發展成為豐富的文學語言,並在不同地區發展出多種方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慘受殺戮,猶太人文化與依地語都遭到摧殘。再加上移居各地的猶太人紛紛改用所在國語言,而以色列的猶太人則用希伯來語,依地語奄奄一息。

據詞典編纂者Michael Wex 說,依地語和德國的 schmuck 其實毫不相關。依地語的 schmuck 本來也不粗俗,不過是兒語用字。可是到了後來,在猶太人家庭中,這詞成了不可宣之於口的禁忌語。據說在一九六二年,美國一名猶太滑稽演員因為在表演中說了這個詞,被說依地語的便衣探員拘捕了。

從「薯嘜」這個詞可見,語言真難純粹。語言越純粹反而越堪憂。亞馬遜森林裡皮拉哈人(Pirahas)的語言因為很純粹,成為語言學家非常難得的研究對象。由此寫成的《別睡,這裡有蛇》(Dont Sleep, There are Snakes)一書很有趣,很值得一讀。可是皮拉哈語難望有前途,除非皮拉哈人繼續在與世隔絕的大森林裡生活下去。
**
舊文參閱:
外來語:如糖入茶了無痕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13.html
「別睡着了,小心有蛇」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2/03/blog-post_0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