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粵語之純粹與不純粹

昨天寫了〈在英美,作文竟然那麼難〉一文後,有留言表示不滿廣東一些以粵語為母語的人不能「以粵語純粹地交流」,好些人日常說話常要「以普通話作補充」。留言者的意思大概是指這些以粵語為母語的人不能以「純粹」的粵語而要惜助普通話來溝通。

這現象是很多人都注意到的,我也一樣。這最初是在與廣州一些年輕人交談時發現的,他們都說流利的粵語,可是說到一些詞彙時,包括雙字詞、四字詞、專業用詞時,有時會不知道粵語怎麼說。這些通常是日常口語中少涉及的,較多見於書面語,例如說到洞窟、廣袤、木牘,可能就要說普通話了。

這是普通話教學造成的,他們根本不知道「窟」、「袤」、「牘」這些字的粵音。唐詩宋詩等古典詩文,他們若能背誦,也只能用普通話來背,這些都是在學校學來的。

這不能不說是「推普」的缺失。用普通話去讀這些古典文學作品,抑揚頓挫就失色了;所有入聲字都讀不出來之下,一些作品故意押入聲韻營造的遏抑感,例如岳飛的《滿江紅》,被大大削弱。我贊成「推普」,用統一的語言便利東西南北溝通,但不應以犧牲方言為代價。所有方言都是珍貴的文化寶庫,須要慎重保護。

但另一方面,方言也要發展。一種語言,如果不再發展了,就意味着死亡。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與其他語言的交流引入新的養分。英語可能是世界上最開放的語言,它引入的其他語言用語可能是最多的,這使英語非常不純粹,但有很強的生命力。法國人對自己語言的「純粹性」非常在意,世界地位卻因而萎縮了。

語言有強勢、弱勢之分,這涉及政治、經濟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強勢語言對弱勢語言的滲透力強,甚至會壓倒對方。從七八十年代香港走過來的人,會知道當時香港粵語相當強勢,粵語電影、粵語歌曲一度走紅全國、全世界。如今,不可同日而語了,這其實是香港整體實力變化的反映。

語言有生命,自然就有死亡,而弔詭的是,這可能是環境開放造成的。據美國《民族語言》學報(Ethnologue),全世界二零零九年有6 909 種自成一系的語言。它們的分布值得注意:只有 230 種在歐洲,而亞洲有2 197種,單是人口390萬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就有832種,那裡一種語言平均只有4 500 人能說。這說明,越是落後的地方,語言環境越閉塞,越有利於語言的延讀,哪怕懂得的人很少。而經濟發展、社會開放會造成一些語言死亡。現在住了七億多人的歐洲,以前該有多少種語言?

世界的經濟發展在加快,全球化使所有社會都越來越開放,這意味着很多語言在加快萎縮,以至消亡。這現象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發生,試看新界的客家圍村內,還有多少年輕人會說客家話?客家話是香港真正的本土語言,如果粵語要「撐」,客家話更加要「撐」。在廣東,大片客語地區已變成粵語或普通話地區。

在一個語言交集的地方,人們說話夾雜不同語言看來是不可避免的。在這樣的地方,別旨望有純粹的語言,源自中原夏語的粵點絕對不純粹,它正因此而有很強的生命力。一些香港人對於有人說粵語時夾雜着普通話很在意,但香港人不是都在說話中夾雜着英語嗎?這似乎習以為常,鮮有人在意。不這樣說話,會顯得「薯嘜」(呆笨)──對了,這其實是英文的schmuck(笨蛋

1 則留言:

  1. 「薯嘜」(呆笨)──對了,這其實是英文的schmuck(笨蛋)。

    有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