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之外

視而不見?
《禮記.大學》中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一句,這樣的情況,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前在一家素食館見到這句子由書法家寫作橫披掛在牆上。如果不加以細味,會覺得奇怪:餐廳裡怎麼會掛上「食而不知其味」的話

食知不知其味,關鍵在於心在不在焉。

一行禪師和他的弟子到處去講法,會有坐禪、行禪等做法,都要求參加修行者其心在焉,把散亂放縱了的心收斂起來,集中到要做的事情,譬如行走的每一步之上:腳掌是怎樣落下的,身體其他部分是怎樣配合的,呼吸是怎樣呼應的,等等。他還提倡 mindful eating,用心地吃,或曰「正念飲食」,把飲水吃飯也當作禪修,就是集中意念一口一口地慢慢咀嚼,做到食而知其味。

據做過這樣修行的人說,食物的味道果然不一樣了,從很普通的食物例如一口米飯,也能品出平常嚐不到的香甜來。

這樣的感受神奇嗎?一點不神奇,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過這樣的經驗。相對之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經驗可能多得多,每天都發生着。在忙碌不停而且不斷多功操作之下,每個人都太心不在焉了。

心不在焉的另一個原因,是習慣了,麻木了,不再有新鮮感了。心理學家說,不管多麼令人興奮、激動的東西,只要經過三個月,就會平淡下來。一幅精湛的名畫、一個激動人心的口號、一句關心的叮嚀……連續三個月之後就可能毫無作用了。

一位移民到了加拿大多年的朋友迷上了攝影,很用心地把攝影作品一個一個編作專題,配上中英文字放到博客上。其中有不少香港的專題,都是每次回港時專門到某個地方去拍攝的,例如油麻地果欄、油麻地戲院、塔門……等等。我看了,有點慚愧。這些都是咫尺之外的景觀、事物,為什麼自己沒有朋友那樣的熱情和敏感?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對近在身邊、容易得來的東西不覺得稀罕了,而是心向外鶩,有不同程度的「崇洋媚外」。

這不過是常人的正常心理習慣,不算嚴重,但屬於不理性的心理習慣。要時刻對身邊的事物保持新鮮感,並不容易,無疑於與正常心理對着幹。時時這麼警惕自己卻是應該的,適當時候,不妨把自己抽離一下,嘗試用外來者的眼光觀察周遭世界,這可能帶來新的發現和感受。如果能夠實際抽離,當然更好。到外面旅行,看來不光是要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已,也為了回來時能用新鮮眼光反觀家裡的世界。

前天到青衣公園走一走,加強了這樣的感覺,很慚愧這麼多年沒有欣賞到這個地方的美景。說不定,住在附近的很多人也與我一樣,冷落了其中的湖光、樹色、紅葉。

喬布斯有句名言(其實是他年輕時讀到的句子)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恆覺飢,常知愚)。或者還應 stay fresh,要對世界保持童真般的新鮮感,像蘇東坡「凡物皆有可觀」。童子的天真被視為幼稚,但童子讓人羨慕的快樂正可能由之而來。
**
舊文參閱:喬布斯為什麼要「愚蠢」下去?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18.html

1 則留言:

  1. 剛從馬來西亞回來,看著60歲的師父——繼程法師有時像小孩子般好玩。

    禪,保持初心——Beginner's mind,一葉,一朵雲都是欣欣然的 fresh.

    Stay fresh, will keep in min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