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從觀塘回望土瓜灣、香港

從啟德遠眺中環
上周末到啟德郵輪碼頭走了一遭。在那裡觀賞維港,有360度的視野,本該很可觀。可惜那天霧霾濃重,在郵輪碼頭的天台花園向中環望去,太平山只是隐約的山影。背後的觀塘一帶,只是一水之隔,則看得清晰。觀塘這名字,可以上溯近千年,而在啟德舊機場跑之上興建的啟德郵輪碼頭,則是香港最新的大型基建。從這一對比再往深處思量,令人概歎。

如今一個經常看到、聽到的說法是,香港在英國人佔領而「開埠」之前,不過是「一座荒島」、「一條小漁村」。大家都這麼說,大家也就都這麼相信了。可是越來越多事實證明,這是誤導。

觀塘就是一個證明。觀塘的「觀」字本來是「官」,官方的官,而「塘」指的是盬塘。從北宋起,這裡就是官方鹽場,名為「官富場」,又叫「官富鹽塘」,是當時東莞縣內四大鹽場之一,後來簡稱作「官塘」。觀塘,是上世紀五十代起發展作工業區才改的名字。

與觀塘隔着九龍灣遙遙相望的土瓜灣,不久前因為地鐵工程,挖出了多處古代遺址,包括四口宋井,也證明香港在「開埠」之前,就有一定的發展。新的發現有一定的考古價值,香港傳媒曾一窩蜂地強調發現的重要意義,大有喝停地鐵工程。

香港茶室內的六十年代維港鳥瞰圖
一個古跡遺址的考古價值有多大,必須經過專家的詳細研究、剖釋、論證才可以決定,在這些都未進行之前,是決不可以由記者捕風捉影遽下結論的。專家的研究,還要花時間進行。但在此之前,對比一下香港的其他考古遺址發現,可以有個初步概念。

中大歷史系教授兼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到土瓜灣遺址現場初步考察之後,寫了《沙中線考古的危機與機遇》的報告。其中提到,香港尚有數十處宋元時期遺址,其中不乏規模龐大及保存條件十分理想的考古資源,分布在離島、屯門、元朗、荃灣、北區、大埔、沙田、九龍城、黃大仙、西貢等地區,共數十處,不乏宋元時期的重要遺址。

其中,屯門青磚圍一個面積五千平方米的遺址,只從25平方米中就有兩千多件磚、瓦、瓷片出土,「一定是宋元聚落所在」;后海灣鰲石磡海邊遺址,面積三千平方米,從不到二百平方米中就找到唐宋四省十多個名窯的近二千五百件陶瓷片,可能是海上瓷路的重要港口;元朗鶴洲嶺遺址,面積一萬八千平方米,初步發掘僅一百平方米,就發現一處房址有鋪磚地面、天井水井、水管暗渠和大量陶瓷片,發挖下去,「宋代繁榮聚落會應聲而出,那麼水井的發現,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相對之下,這些發現比土瓜灣的發現重大得多,在考古學上更具優勢,可是都沒有落入傳媒的法眼中去。或許因為,這些發現都缺乏造成轟動的新聞元素之故,不似土瓜灣的發現位於鬧市當中,涉及周圍居民的重大利益,牽涉政府的重大基建工程,自然也容易上綱上線而對政府各部門問責。

土瓜灣考古遺址的風波已暫造一段落,決定遷址保存,而不用大花公帑修改沙中線走向、就地建博物館等。

啟德郵輪碼頭裡有一家叫香港茶室的茶餐廳,價錢很相宜。一幅看來是六十年代從太平山頂拍攝的港九兩岸景色的照片,鋪滿了一面牆壁。把照片同外面的景色相對照,可以見到香港半個世紀以來走過了多遠的路,只是,如今的征途前路,一片迷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