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民主,1.0 版 2.0版之後,可有3.0版?

西方的民主觀念源自個人,認為每一個個體都應當擁有平等的權利;要選舉領袖,每個人都要有平等的一票。這樣的民主是橫向鋪開的。

有沒有縱向的民主?

上世紀八十年以《大趨勢》一書出名的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認為有,這就是他在《中國大趨勢》中提出的中國式民主──縱向民主。這是來自世界觀、文化背景不同於西方的中國社會對民主的理解。

在中國人幾千年來形成的觀念中,每個人都是集體的一分子,與集體中其他成員密切聯繫;每個人都不能離開家庭、家族存在,每個人都處於由血緣、地緣構成的網絡中。這樣,中國人到了異鄉,也千方百計地編織起這樣的網絡來,唐人街、同鄉會是這樣的產物。個人的責任,最重要的是向有關的關係、網絡負責。這與儒家的文化倫理觀念有關,也源自聚族群居、講求協作的農耕經濟。相對之下,歐洲國家主要源於遊牧經濟,文化觀念大不相同。

奈斯比特認為,在中國的環境下,政治運作並不依賴對立的政黨或者政客,而是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過程統一意見。

今天這樣的決策過程,就是中共所說的群眾路線,所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無論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都必須有實踐的經驗總結,經過驗證認有一定成效,才統一意見、定為政策、全面推行。這也就是「摸着石頭過河」,它不靠一個人去摸,而是廣泛動員地去摸,摸準了,才過河去。過程中一定有很多討論、協商,但相信很少投票。可以設想,能夠從哪裡過河,不靠票數決定,而靠實際成效,過河的石頭可只是一個人摸出來的。這是從賢不從眾,有別於西方民主的從眾不從賢。

法國漢學家魏柳南(Lionel  Vairon)認為,「文革」結束前一個多世紀的中國歷史強化了中國已存在的民族特性,包括:一,對國家統一有強烈訴求;二,明白要自強不息才能抵禦外侮;三,明白到在意識態上不能僵化,遵從實用主義,靈活應變。

對於民主,中國也講求實用、靈活,不受西方強調的「程序民主」的束縛。

大陸有句話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說中央的政策到地方落實時就走樣了。這是弊,亦是利。有人說,中國是「百國之和」,即中國這樣一個「徉作民族國家的文明國家」裡,各地情況的差異猶如其他地方國情之不同,很難制定有一個放諸各省市皆準的統一政策。中央政策於是容許地方有相當大的執行空間,以避免政策僵化而脫離實際。「下有對策」其實是務實、靈活的反映。中央對這樣的「對策」豈會一無所知?這可視為縱向民主的一種表現,「下有對策」的實踐經驗會有助完善政策。

奈斯比特說,中國正處於創建符合自己歷史與思維的民主模式的初級階段,這種縱向民主模式有缺點,而主要優點則是讓政治家從選舉的勞累中解放出來,以便制定長期的戰略計劃。

中國的快速發展讓很多外國政客、評論員羨慕,例如羨慕中國能夠制定出長遠規劃,並有秩序地堅決落實,好像發展高鐵。他們或許想不到,這其實與務實的中國式民主有關。

古希臘式民主可說是民主的 1.0版,約二百五十年;西方近代的民主是為2.0版,至今約二百五十年;接着下來若有民主的 3.0版的話,會不會是中國式的民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