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從崇高理想到冷酷暴力

《狂熱分子:群眾運動聖經》第三部分第三章「團結催化劑」中關於仇恨的論述摘錄(下):

熾烈的恨意可以給空虛的生活帶來意義和目的。因此,漫無目標的人要是想為生活找到新意義,辦法除了獻身於一種神聖大業以外,還可以培養狂熱的悲憤。群眾運動在這兩方面都提供了無窮機會。

團結性和自我犧牲精神這回事本身就足以誘發仇恨一一哪怕當初它們是以最高尚的手段培養出來的。即使一群人的結合是為了鼓吹宗教寬容世界和平之類的崇高目標,一樣會對意見相左的人極不寬容。

這是因為,如前所述,個人捨棄自我乃是他產生無私心理和完全融入一個集體的先決條件,但捨棄自我的人極容易產生各種激情,其中包括仇恨的激情。在團結和無私的環境中,還有別的因素可以促使恨意的滋長。那就是,自我否定的人很容易會覺得他們有權利對別人冷酷無情。我們一般會覺得「忠實信徒」──特別是宗教上的忠實信徒──都是謙卑的人。但事實上,馴伏和謙卑會孕育出驕傲與自大。「忠實信徒」很容易會自視為被上帝揀選的人,是地上的鹽,是世界的光,是偽裝柔弱的王子,注定要繼承地上和天上的王國。與他信仰不同的人是罪人,不肯聽從他的人將會滅亡。

還有一個理由:當我們拋棄自我,成為一個緊密團體的一部分時,我們不僅拋開了個人利益,同時也拋開了個人責任。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恐懼、猶豫、懷疑和是非感,他會變得有多殘暴和冷酷,令人不敢想像當我們在群眾運動中喪失了自我獨立性,我們就得到一種新自由──一種無愧無疚地去恨、去恫嚇、去撒謊、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這毫無疑問是群眾運動的部分吸引力之所寄。在群眾運動中,我們獲得了「幹下流勾當的權利」,而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分析,這種權利具有人所無法抗拒的魅力。

因此,憎恨不僅是促進團結性的方法,也是它的產物。勒南指出,自有世界以來,從未有過慈悲的國家。 我們大概可以補充說,自有世界以來,從未有過慈悲的宗教或慈悲的革命黨。與無私所孕育的僧恨和殘忍相比,由自私所催生的冷酷和惡毒顯得很沒有看頭。

看到一些標榜愛上帝、愛基督、愛國家或同情被壓迫者的群眾運動製造出大量血腥、恐怖與破壞時,我們往往會把這種可恥的扭曲歸咎於運動領袖的野心。但事實上,把高貴的動機變形為仇恨與暴力,並不是詭計多端的領導者蓄意操弄的結果,而是由愛上帝、愛國家一類的熱忱所催生的團結致之。去個體化(deinividualization)乃是徹底整合的前提,而無私的奉獻在相當大的程的過程度也是一個去人化( dehumanization)的過程。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