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地緣政治的劣勢因素浮現

日落太平山(二零一四年十月十二日攝)
過去幾十年,香港擁有非常優越的地緣政治優勢,這可以用「背靠祖國,面向世界」來概括。在香港人的靈活應變下,背靠的祖國好也好、壞也好,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是香港的發展動力。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的連接點,內外逢源,內外欽羡。

地緣政治(geopolitics)又稱地理政治學,認為地理是影響一個地方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發展的基本因素。香港的發展,可以作為這理論的很好範例。嚴格按地理來說,香港面對的條件沒有改變,從天上俯瞰塵寰,我們還是在原來位置上。可是仔細看看,「當驚世界殊」,特別是在夜晚,本來沒有幾點燈光的大陸,已在沿海地帶匯成一串燈海。幾十年來傲視神州的「東方之珠」的光采雖然還可以依稀分辨,但在相對之下黯然失色了。

香港本來的地緣政治優勢其實主要源於政治局勢,而非地理因素。從地理上看,香港位於珠江三角洲出海口的邊沿,無論陸路水路都與三角洲的經濟重心區域有一段距離。香港「開埠」之前,華南有多個港口重鎮如廣州、泉州、廈門等,香港只是廣州的外港,是商船進出廣州的中途站,本身缺乏經濟發展的條件。英國人佔領香港之後,也只是把它當作是橋頭堡使用。直至戰後,政治局面發生根本變化,才造就了香港內外逢源的天時地利。

變化沒有停止,只是變得對香港不利了。或者說,香港沒有及時捕捉先機,而是自我蹉跎,至今已失去本來可以進一步擴大的優勢。回歸賦予香港「一國兩制」,這本該是對香港兩利的設計,既可得「一國」中「同」之利,又可得「兩制」中「異」之利,左右逢源。可是在殖民地時代種下的心魔作祟之下,香港不是利用「一國」以擴大自己的腹地,扭轉孤懸海角的劣勢,反而日益把自己孤立起來。

今天讀到「港珠澳大橋料如期完工」的新聞,不勝唏噓。這本該可以早二十年前實現的宏圖,其實可作為扭轉香港地緣政治不利的重要一着,為香港提供連接發展潛力巨大的珠三角西部與中國大西南的便捷通道。這可以造成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擴大香港當時大大凌駕於廣州、深圳之上的優勢。到今天,這條大橋對於香港已難起同樣作用,而對於大陸,更屬可有可無。在整個內地的交通網絡上,它與高鐵香港段,不過是兩段盲腸。

在華南,真正擁有強大地緣政治優勢的是上海和廣州,分別有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作為龐大腹地,空間、資源、人力、市場都不虞匱乏,基本建設一日千里。上海的生產總值已在五年前超過香港,廣州、深圳也可望明年爬頭。照增長趨勢推算,十餘年後,三市甚至可以倍於香港。香港會回復到「廣州外港」的地位嗎?

《香港經濟日報》零六年出版了《香港,醒醒!》一書,就二十個行業指出香港的優勢在日益消失。八年過去,劣勢已全面蔓延,香港過去的地緣政治優勢中潛在的劣勢因素都浮出水面來了。

別陶醉在金鐘的革命主義浪漫中。夜涼後打開 google 的衛星地圖,抽離一下,從遠距離看看我們城市和周邊地區的燈光,清醒清醒吧!

1 則留言:

  1. 有這一則故事。是一個在流浮山大的朋友告訴我。那些游深圳河想偷渡到香港的人,在夜間沿主燈光游,上岸發覺到了深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