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當年美國若順應民意

讀歷史常叫人捏一把汗。歷史的發展有其規律,但當中又不乏偶然因素。一個在特定時空因緣際會下的火花迸發,可能觸發連串互相激發的事故,以致不可收拾。混沌學中有所謂「蝴蝶效應」,歷史其實是個複雜系統,是個混沌的綜合體,當中自然有過無數「蝴蝶效應」。回過頭去看,又會發覺歷史的列車曾經一再在衝到懸崖邊沿之際,突然拐個彎來,避免了生靈塗炭的重大災難,讓人慶幸之餘捏一把汗。

近日讀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學教授)《巨人》(Colossus)一書,就讀到這樣一段歷史。Colossus 也指「龐然大物」,書中說的其實是美圃,一個自己不承認而實際上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

書中講到韓戰,即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雷德利後來所稱的「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對手發動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開戰之初,美國人不是這樣看待這場戰爭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戰勝日軍、並率兵佔領日本的麥克阿瑟將軍,是韓戰中美軍的主帥。它對韓戰的戰略看法與總統杜魯門相左,杜魯門認為韓戰是蘇聯覬覦歐洲的聲東擊西陰謀,因此韓戰只能打「有限度戰爭」;麥克阿瑟則執意要大打,包括提高對華戰爭的作戰級別,進攻中國的東北領空,封鎖中國沿海,動員台灣國民黨政府共同作戰;「最後,在中國各大城市上空扔下50個原子彈」!

我不知道這50個目標包不包括香港,即使不包括,廣州則勢難倖免,如此一來香港也必遭殃。

吃驚的還不止於此。

在兩人勢如水火的權力鬥爭中,杜魯門先下手為強,把麥克阿瑟就地解職,消息是一名副官聽到白宮的特別新聞發布會廣播後通知他的。這麼一來,麥克阿瑟的聲望更加如日中天。據蓋洛普的民意調查,杜魯門的支持率暴跌至26%,而麥克阿瑟得到69%的支持。麥克阿瑟借此聲勢返回美國到國會演說,又昂首闊步走到紐約大街上,據說竟然吸引多達「700萬民眾……這真是可與愷撒(大帝)媲美的榮躍」。他還部署參選總統,要逼宮。

美國講究民主。可是讓人慶幸的是,美國總統沒有在這個關鍵時刻搞公投,沒有「順從民意」。否則,中國就可能在美國履行「民主」的美名下被50個原子彈炸得體無完膚了。

杜魯門換了主帥,但沒有停戰;後來打得急了,一樣打算「戰術地使用核武器」。他的繼任人艾森豪威爾也企圖「以足夠大規模」的核彈頭來結束韓戰。這得到美國民意的支持。「當被問及『如果停戰談判中止……是否贊同對敵軍使用核彈攻擊』,56%接受民意調查的美國人的答覆是肯定的」。

民主以多數人的意見為依歸。這看似準確、理性、科學,卻恰恰是民主的最大弊端。民主的本質是只問數量而不問質量,假設多數人的意見就是正確的意見,此所謂「從眾不從賢」

真慶幸當年的美國「不夠民主」!

3 則留言:

  1. 老師, 為何沒有看到你有關"佔中", 的言論? TK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老師」之敬稱,實不敢當。

      對有關問題,其實一直在寫,只是「隔靴騷癢」而已=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