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無從辨入聲 應懂分平仄

北方人都怕學粵語,其中最大的攔路虎,相信是入聲字。我認識的一些南下定居香港的朋友,講粵語可算流利,可是一說到入聲字,就只能蒙混過關。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母語中沒有塞音韻尾,即沒有以ptk (bdg)收韻的字,成長後要學習不易。這與廣東人學講普通話很難掌握捲舌音、輕音一樣,因為這也是他們的母語中乏缺的(粵語其實也有輕聲,但很少)。難學不等於學不了,只要有人指點,下點功夫就可以。

北方官話系統中的入聲已消失幾百年,中古的入聲字有的變為平聲,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即「入派三聲」。這樣的分派有一些規律,但現代的北方人要分辨原來的入聲字,就只能靠拿韻書檢查了。這使他們在讀古詩詞時,難以掌握本來的聲律神韻,譬如讀岳飛的《滿江紅》、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壯懷就難免欠點激烈、沉鬰。相當大部分中國人在領略唐詩宋詞的聲律之美時,的確不得不有所缺失了。有朋友說,著名古詩詞學者葉嘉瑩是北京人,曾在書中記述她從小接受要把入聲字快讀的訓練,以切合詩詞聲調。這有點幫助,可是快讀仍不是入聲,而要知道哪些字是入聲、要快讀,很難,除非讀的篇章,據詞譜所載,押的必 是入聲韻。

我們現在傳唱的《滿江紅》歌曲,就唱不出入聲韻的味道來。這《滿江紅》曲調據說初見於一九二零年「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所編的《音樂雜誌》,所配的歌詞是元代薩都剌的《金陵懷古》,稱為「古曲」。著名音樂學家楊蔭瀏一九二五年拿來配上岳飛的《滿江紅》,自此為人傳唱。但如果按入聲韻的要求,這曲譜的唱法完全不對,譬如「瀟瀟雨歇」的「歇」字原來是入聲,聲出即歇,怎可以唱它四拍?用粵語來唱,一定唱不來。

入聲現在仍保存在中國一些方言之中。據百度百科,入聲在粵語、客家語、閩南語、壯語、贛語、佘語中仍完整保存韻尾三分[-p][-t][-k]。部分贛語保留了入聲的兩種形式[-t][-k]。在吳語、晉語、江淮官話、閩東語、部分西南官話中也保留入聲,但只帶一個弱喉塞韻尾。在湘語中保留獨立調值。

從大趨勢來看,入聲在漢語中正逐漸消失。這很可惜,因為這意味着中國古典詩文聲律之美越來越少人能真正欣賞了,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嚴重流失。

不過,入聲即使不存了,漢語聲調還是存在的;四聲不存,還存平仄。這是客觀的存在,只要漢語還是聲調語言,它就存在,不會因為能分辨平仄的人少了就不存在。格律詩的格律一般只分平仄(嚴格如杜甫尚要求辨陰陽),這其實並不困難,對以北方官話為母語的人更容易。普通話的「媽麻馬罵」現代四聲中,「媽麻」是平聲(陰平、陽平),「馬罵」是仄聲(上聲、去聲),不懂辨平仄是說不過去的。

倒是以粵語為母語的困難多一些。但也不算太難,粵語雖然號稱有九聲,當中只要能分辨出兩個平聲來,其餘的就都是仄聲了。

今人要依格律來寫詩,我看能按平仄的要求就夠,不必跟古韻了,畢竟,詩不是寫給古人而是寫給今人甚至只是自己看的,何必受久已改變的古音左右?若依今韻,這好辦,幾乎任何字典都可以是韻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