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從郭靖想到安娜

去看了香港舞劇團與湖北省演藝集團合作推出的舞劇《射鵰英雄傳》。看到這舞劇的宣傳多時,但對於是不是要買票觀賞,有點猶豫。後來有朋友熱請邀請,就去看了。

回來在場刊上仔細閱覽製作團隊名單幾遍,都找不到對於一個舞劇應當很重要的職務:編劇。

由此,想起去年觀賞過的俄羅斯舞劇《安娜.卡列尼娜》。這是俄羅斯聖彼得堡艾庫曼芭蕾舞團(Eifman Ballet)來港的演出,是世界水平的演出製作。三位主要演員的舞技出眾不在話下,舞劇作為一個「劇」的故事情節和深刻內涵,也給予觀眾巨大的衝擊。艾夫曼把自己的作品稱「芭蕾心理劇」,《安娜.卡列尼娜》相信是其中的表表者,集中描寫女主角感情上和生活上(簡樸農村與繁華都市之間)的心理掙扎。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原著有一百五十多個人物,情節豐富、複雜,怎麼改編成表現手法抽象而一個半小時演完的舞劇?

真大開眼界:全劇只分兩幕,只有三個主要人物,其餘就是群舞演員。我相信,製作這個舞劇的很大部分精力,落在劇本的編寫上,有了這個,才能選配音樂(都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和編舞。

《射鵰》要改編成舞劇,工程之大應不下於改編《安娜》。《射鵰》是金庸最出名的作品,可以假設,是全球華人社會最多人讀過的小說。它的情節有歷史時代背景而又天馬行空,人物眾多而又古靈精怪,感情關係則家國情仇混成麻亂。這些都是觀眾熟悉的,要裁剪刪削,多了一重顧慮。

可能因是之故,整個舞劇力圖由頭到尾重現小說,從郭嘯天遇害到郭靖華山論劍、天下第一,場次連序幕有九場之多。可惜這委實是不可能的任務。劇中雖然已刪去很多人物,每場之前又有字幕交代情節,以為觀眾指南,但我仍然看得糊塗,例如不知道看到的一個舞者扮演的是不是丐幫幫主洪七公?

舞台上的主力看來是內地的舞蹈精英,他們功底扎實,舞台經驗豐富,編舞者的要求難不倒他們,儘管在我看到的第一場演出中出現過一些銜接上的小瑕疵。

從整個團隊來看,則是兩岸三地的大協作,還有來自新加坡的。這樣的合作已成為趨勢,經濟、文化領域已經慣見。這是互補長短、互利共贏的合作,除了可以在製作出更高水平的成品,也更有利於佔領更廣大的市場。譬如《射鵰》,要讓西方國家的觀眾喜歡、看得明白不易,但若能讓全球華人觀眾喜愛,這個「餅」就夠大了。香港一個劇團千辛萬苦排練出來的作品能有多少觀眾?走出去,觀眾多千百倍。

各合作方都已有這樣的抱負,從場刊可以看到,將會有「全球巡演」,可喜可賀。希望繼續多予雕琢,打造出公眾樂道的品牌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