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啟功對書法的獨到見解

要學好書法,除了多練習,還應當知道點理論這方面,不妨聽聽啟功先生是怎麼說的。

有一次,電視台要給啟功拍攝特輯,要有個他的著作的鏡頭。結果,他只拿出自己的學術著作和論文集等來,書畫作品之類,一件也不肯拿。他說,我首先是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學的教師,其次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鑒定人員,詩書畫是做這個工作本應當就會的,值得一說嗎?

但啟功的書名很大,一般人很可能是通過他的字認識啟功這名字的。事實上,他不但書法出色,而且對書法的很多見解也非常獨到而實用。坊間有一本《啟功給你講書法》(中華書局)很好讀,是他一系列書法講座的結集。還有一本《啟功談藝錄》,是他的學生張志和跟隨他學習書法的筆記,涉獵更廣而活潑有趣。

他的一個獨到見解是以黃金律分析字的結構。黃金律或黃金分割、黃金比例,簡單地說就是五比八。傳統習字愛寫九宮格或米字格,還強調要講究中宮,即九宮中間的一格或米字的交叉點,事實卻是,這樣無法把字的結構寫得勻稱、美觀。啟功試把格子的橫向直向都按黃金比例劃分,即各在五比八、八比五的地方劃出垂直線來,兩橫兩直線條形成一個井字、四個交叉點。他發覺,這四點才是字的結構所重的地方。

古人曾總結出一個結字規律:左緊右鬆,上緊下鬆。緊與鬆的分界,大致就按這個中間緊湊的井字來劃分。

啟功反對寫字要「橫平豎直」之說,而是橫劃要稍為向右上斜,豎劃要有向背、揖讓、姿態才有美感。

他特別強調結字,反對趙孟頫「作字當以用筆為先」之說,認為這話恰恰要顛到過來,認為不管用筆多好,筆劃胡亂堆砌,字必難以好看,而要盡量將結構把握好,筆筆都到位置才行;只要點劃結構好,字自然就好;字「形」不好,字必無「神」,也沒有字有「神」而無「形」的。

不過他又指出另一方面:結構應當嚴謹,但不可太正;太正乃少「味」,須「正」中求「奇」;字寫正了,還須有「味」、有意趣才會更佳。

對於臨寫集王(羲之)《聖教序》,他有一番大家應當知道的見解:《聖教序》不可能全是王字,王羲之不會全部寫出同樣大小的字來。集來的字,必然修飾加工過,懷仁很可能臨寫王羲之的字,然後拼成大小一樣,再刻成《聖教序》。且其中有不少字是王羲之應當避諱的,如「曠」、「正」等字,皆其父輩人的名字。他覺得這些拼湊起來的字,「也很難看」,其中不少是借字,如「旬」與「甸」,「般」與「股」。他把《聖教序》看作是書法工藝品。初學時,《聖教序》不是不可學;學它的單字寫法,很有用。以此而論,所有刻帖、碑的刻本都是工藝品,臨寫到一定程度,就須要學習墨跡,因為只有墨跡的字是活的。

啟功善於行書,他的一個心得是:「行書宜當楷書寫,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書宜當行書寫,其點劃顧盼始不呆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