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華語在新加坡,不樂觀

華文傳統在新加坡,傳承不易。
新加坡是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可是你要是只懂華語而不懂英語,在新加坡挺不方便。

華人佔新加坡本地居民差不多四分之三,華語是新加坡的四種法定語言之一(其餘是英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到新加坡,看到華文、聽到華語的機會很多,例如一到樟宜機場,就可以拿到華語的新加坡地圖,街道上見到不少華文招牌,還有華文報紙,其中的《聯合早報》是享有很高國際聲譽的中文報章,新聞報道、評論都很有分量。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是英語。可以說,表面上是四語並存,實際上英語獨尊首位。

這在地鐵上就感覺得到。從樟宜機場坐地鐵到市區,車廂上有四種文字的告示,報站廣播也先後以四種語言播出。不過要所有事情都做到四語並舉,並不可行。細看就會發現,四語告示只限於主要的,較次要的就只用英語。據我自己的經驗,離開通往機場的東西線,其他線路的車廂就獨尊英語了。

英語享有優先地位,主要因為新加坡的語言政策。另一重要原因,是人口的構成。上面說到華人佔本地居民近四分之三,這本地居民包括公民和永久居民(合計近四百萬),而新加坡的常住人口中還有近三成即一百五十幾萬外籍人口。這是為了解決勞動力不足而出現的,是製造業、服務業中的主力軍。於是,英語成為通用語言,其他語言就受抑制了。

獨尊一語的情況在華人語言中也發生。新加坡華人的祖先源自華南各地,主要來自福建,廣東、海南,其中四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與馬來人聯婚後誕下的峇峇(男性)、娘惹(女性)等。華人社會因而方言混雜,政府於是推動華語(中國的普通話)為華人的通用語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推行「講華語運動」,並遏制媒體使用方言,從港台進口的閩南語、粵語電影、電視劇都必須配上華語才能放映。政府還把二零零八年定為「華語年」,不僅鼓勵華人用華語,也希望在商業貿易場合廣泛使用。這顯然與中國影響力近年的迅猛上升有關。

可是英語顯依舊是當地的強勢語言,連新加坡官員說華語的機會也不多。據報道,「新加坡學校的華文程度每況愈下,很多新加坡華人在離校後也逐漸疏遠漢字書寫,甚至成為中文文盲。」

這情況,從朋友一家的語言狀況也可看到。他的母語是廣州話,在澳洲、歐洲留學工作多年;妻子是當地潮州裔人,通華語、英語、日語;夫妻倆有兩名不到十歲的女兒,家裡還有一名菲傭。在這樣複雜的語言環境下,兩名女兒都不情願說華語,家裡的通用語言很自然就是英語。這相信是很多新加坡華人家庭的情況,而無法靠一兩個「華語年」可以扭轉過來。

對於兩名女兒是中國人卻掌握不好中文,朋友有點怏怏然。他還注意到,新加坡原有的各種華人方言文化正在消亡,華人的下一代沒有把父母的方言繼承下來,建立在各種方言之上的各種文化載體,也自然要消失。這在兩三代人之間就會發生。

新加坡有不少保育得很好的華人樓宇(即香港還零星存在的騎樓屋),其中一些由華人的不同文化、鄉誼團體使用,譬如南音(泉州)樂社之類。我很難想像他們能在下一代、再下一代中覓得知音。

(星洲行,五之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