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香港人力資源與德國「雙軌制」教育

香港政府的「2022年人力資源推算」顯示的事實是,教育系統輸出的人才與社會的需求有相當大的距離。簡單來說,是較低學歷的人力供應不足,而較高學歷的則過剩。對社會到個人來說,教育都是投資。人力的供需脫節即投資失誤。從個人到政府,損失都不小。

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單單怪責決策者。香港人讀書(指接受教育)有很強的功利心,從家長都子女都一樣,要讀什麼科目,主要取決於有沒有大家公認的「錢途」,即搵唔搵到錢(能不能賺錢),個人興趣、專長都屬次要,甚至不予考慮。這導致香港的中學只有文理中學。

我一向相信,人是各有專長的。有的人天生讀不了書,強逼他們去讀文理中學,簡直是牽牛上樹。可是這些人會有其他方面所長,美術、音樂、體育、表演、烹飪、工藝、技術……等等。這些不僅是個人愛好而已,也是社會需要的。社會越是富裕會越趨向多元化,這些需求越大。

香港以前有技術學校、職業學校,從中學到大專。後來隨着社會轉型,製造業沒落,服務業興起,這些學校沒有了。近年,才又發覺需要有職業培訓,在常規教育制度之外,設立了一些培訓機構,讓要轉行的成年人得到短期的培訓。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職業訓練局,號稱每年為25萬名學生提供全面的職前和在職訓練,而它也是「為離校生及在職人士提供具價值的進修選擇」,不納入正規的教育系統內。

由此想到德國別樹一幟的教育制度,特別是其中的「雙軌制」(Dual System)教育。

德國產品素來以品質優良著稱全球,這與它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有關,各行各業人員都有資格認證,保證掌握優越技能,可以不斷生產高品質產品。德國的中學分三種:八年制文理中學的畢業生可進綜合大學;六年制實科中學(即職業學校)的學生至少有15個月到企業實習,畢業後可進入應用技術大學;六年制普通中學的畢業生也可進入應用技術大學。

實科中學、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生要在企業接受職業教育,又要在學校接受學歷教育,所以稱為「雙軌制」教育制度。普通中學的畢業生在就業之前也要接受這種教育。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由師傅傳授技術,在規定時間到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和法律知識,到畢業可以拿到由德國工商會統一組織考試並頒發職業培訓證書,即時就業率達到八成。這在歐洲非常難得,其他地方的年輕人失業率長期維持在雙位數。這制度已在德國實施百餘年。德國規定,企業新員工必須有工商會或手工業協會頒發的職業教育證書。

香港的情況自然與德國非常不同,不可能照搬德國的制度。但起碼可以學習給予年輕人多些選擇,也容許他們有改變路向的機會,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轉軌,接受不同的高等教育。

香港面臨的低生育率與人口老化問題,比許多發達國家和城市更嚴重。若人力資源不能發揮最大效益,問題會更加惡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