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寫過信嗎?提防被出賣了

眾皆「言而無信」,香港街頭的寫信佬早己「收檔」。
日前,偶爾在網上見到一封信的照片,是用一家報館的信箋手寫的,字跡很清晰,也有點熟悉。我有點好奇,難道是一位在那家報館工作過的朋友寫的信?放大細看,再看有關說明,果然是。

這放在內地一個拍賣網站上,原來朋友的信竟然當作「名人信札」被人拿去拍賣了。

在我的認識中,這位朋友為人頗低調,算不上是「名人」。我通知這位朋友說:閣下榮升名人級別了。朋友知道原委,大表驚訝。

了解了一下,知道事情大抵是這樣的:那是一封二十多年前的信,是朋友作為編輯寫給一位作者的,主要內容是稿費該如何支付。這位作者已病逝多年,想是他的後人從他的遺物中撿出了這封信,拿去拍賣了。朋友在那家歷史上有名氣的報館做過副總編輯,那家拍賣行索性把他當作總編輯了,好吸引眼球,也好「名正言順」地稱之為「名人信札」。

這樣,用朋友的話說,他糊里糊塗地當名人了。幸好,那信札只涉公事,沒有私隐可言。

內地有「盛世興收藏」之說,在一大批人富起來了之後,便出現了頗熱鬧的收藏熱。類似的熱潮都是一波一波的,妙作的東西此伏彼起,收藏名人手稿、信札是新熱點。

在這熱潮推動下,今年一月,茅盾《談最近的短篇小說》的手稿在南京一場拍賣中突破千萬大關,加上佣金,成交價高達1207.5萬元,創下了中國文人手稿的拍賣新紀錄。

在金錢的刺激下,很多名人的信札,管它是私人信札還是公務信札,陸續被人拿出來拍賣,並掀起了風波。去年,錢鐘書一些私人書信、手稿遭拍了,錢鐘書的遺孀楊絳強烈反對,將事件訴諸法院,拍賣公司後來宣佈停止拍賣。可是這無法阻止名人書信繼續被人送到拍賣場去。

我不知道楊絳是以什麼理據把事件告上法庭的,也不知道一封信寄出去之後,發信人在法律還對之擁有什麼權利。但我相信,對發信人來說,這委實不大好受,尤其是拍賣的是私人信件而拿出去拍賣的是收信人本人的話。「被出賣」的感覺,在這樣的事情中何其實在。

這樣的事情可能不會受到社會太大關注。一是除非特殊情況,只有名人信札有價值,平民百姓不會有這樣的煩惱;二是,存世的信札只出自上一代人之手,如今大家都「言(電話)而無信」以至「無言無信」、只有虛擬世界的「信息」了。電郵該沒有拍賣價值吧?

不過從另一角度看,信札,即使是老百姓的,也有它的文物價值,它營造過一個如今已那麼稀缺的感情空間。幾年前,北京有人籌建書信特物館,搜集私人的信札,以之反映已消逝的不同歷史時代。事情如今不知怎樣了?

試想:如今,若有人從哪個地方給你寄來一封一筆一筆書寫的、情意綿綿的信,你的心會受到怎樣的觸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