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心安:精神境界與感情境界

何處得心安?(網上照片)
白居易的詩以通俗見稱,務求老嫗能懂,「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兩句,就平白如話,中國人不論說什麼方言的,一看必能心領神會。若在故鄉之外有了可以心安的安樂窩,那就更能與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人靈犀相通了。

人都追求好的生活。為了自己,為了家人,人會不惜跋涉千里,以至海角天涯。中國人如是,外國人如是。在號稱國際大都會的香港,絕大部分人都是因此因緣際會於此的。即使生如斯,祖宗的根未必長如斯。先輩移居到這裡,覺得可以心安了,便視之為家,着地生根。也有不少繼續飄移他方的,直到心可安穩下來為止。

有了他鄉可以心安的家,不必把故鄉的家忘掉,切斷血緣。海外華人因此愛聚族而居,使心能更安穩地放下。其實,有哪一個族群不是這樣的?在香港,周未到中環、維園走走,傍晚到蘭桂坊、洛克道(近軍器廠街一段)走走,可知心之所安要能情有所聚。此情亦新情,亦舊情。

我給一位溫哥華的朋友寫過一副嵌名聯,雖然平仄對仗不工,卻是敞帚自珍:
新成佳釀遜陳釀
權且他鄉作故鄉
說的就是新與舊之間的矛盾情懷。

Lady Antebellum 的一曲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不如「貓王」那同名情歌柔美動聽,但情意更深刻,更耐人咀嚼,為的是說到了離鄉別井中的矛盾心情。歌中的女主人公滴淚不灑,義無返顧地進城打工去,但總記着母親「心安即是家」的叮嚀;待到「一雙深藍色的眼睛逕直走進了我的生命裡」,結緍了,看到母親笑着落淚,才知道母親早就知道,她遠去他方要尋找的,其實是愛情。這是從鄉下到大城市謀生的打工仔的情歌。中國是當今最多這樣的打工仔的國度,不知道有多少人愛聽這歌?

一個人要做到隨遇而安,處處為家,無疑先要心安。而生活品質之是好是壞,並不盡取決於物質、環境,心地的把握往往是關鍵。白居易另有詩說:「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俗語說的「心靜自然涼」可能源於此。這是精神境界,對一般人而言,還得有感情境界,從感情境界升華到精神境界。

只要心安了,處處可為家。而心閑了,則時時是好時節。不少習書法的人愛寫一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宋.無門慧開)這也如白居易的詩一般平白易明。

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周圍的環境都如意近乎不可能。人的心情若受環境操控,就終日要苦着臉做人了。這沒有必要。對物質的追求,也要適可而止,不受物累。《增廣賢文》是中國人非常通俗的處世哲學讀本,雖然通俗而不乏金石良言,例如「良田萬頃,日食三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這若能通明於心,真不簡單,心一定不論何時何地都能安穩下來。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