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不讀書的中國 堪憂的中國

黃庭堅有一句讀書人常愛引用的話:「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這句話見於《黃庭堅文集》,蘇東坡在《記黃魯直語》一文中也有記錄。這話後來有不同的版本,但都有「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之語。

在科舉取仕的古代,文人讀書容或有功利之心,但亦必深諳讀書之樂趣。對於子孫,即使不是讀書人,也期望能讀好書。曾國藩對後代的期望,更把讀書置於第一位。他在家書中說:「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有秀才就可播下讀書的種子,收成可待。

一個家族如是,一個國家何嘗不是?一個國家的國民若不愛讀書,這個國家的前途難免令人擔憂。不同人的對中國作過這方面的觀察。

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一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

昨天收到朋友傳來一篇據說在網上很紅的文章,作者據說是一位印度工程師,題目是《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他描述了一些大家可能都熟悉的現象:他從法蘭克福飛往上海,在候機時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報紙、一本書,或者一部 Kindle、一台筆記本,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中也有閱讀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麼在穿梭購物,要麼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在飛機上看到,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都在打遊戲、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

他記得,一次與一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朋友突然問道:「為什麼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

他慨嘆:中國是世界上閱讀傳統最悠久的國家,但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了。

他們的觀察都很準確。今年年初,中國公布了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二零一二年,18—70歲中國人人均閱讀傳統紙質圖書4.39本。這調查應該可信,相對之下,二零一二年是4.35本,二零一零年是4.25本,二零零九年是3.88本,二零零八年是4.75本,變化不大。

相對之下,韓國是11本、法國是20本、日本是40本、猶太人是64本,以色列的猶太人更甚,達68本。據說猶太人有個習俗,孩子出生時,母親會翻開《聖經》,滴上一點蜂蜜,讓小孩去舔,讓孩子對書有個美好的第一印象:書是甜的。

上述文章有句話很好:「我其實更想說的是,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只與自己相處、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