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反對完美:對科學高速發展之反思

追求完美,決勝於起跑線之前
常常聽到有人標榜自己是完美主義者,語氣中帶着自豪。把別人標籤為完美主義者,也語帶肯定,是一種讚譽。追求完美,為了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而努力不懈,這是人們都視為值得推許、發揚的精神。難道這不對嗎?

我最近卻讀了一本書:《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中信出版社的中譯本的書名比較籠統,而英文原名則具體指出了它的針對性,就是在基因遺傳工程技術日益影響人們生活之下引發的道德爭議問題。

中文書名也有好處。從英文書名,你會偏重於從遺傳工程角度去理解「完美」和「反對完美」,而從中文書名,你會從更寬廣的視角去思考。我則是純粹被「反對完美」四個字被吸引的。

書的作者並非泛泛之輩,他是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Sandel),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他最為人熟知的,是在哈佛大學舉行的「公正」 (Justice) 「金錢買不到什麼」(What Money Cannot Buy)等課程。這都是公開課程,因為受歡迎,被人放上網後,在網上大熱,成為全世界的網上公開課。你上YouTube,也可以過過「受教於哈佛」的癮。

這網上照片作了假,把書加厚了,
看起來「抵買」些。
科學技術最近數十年的進步,讓人歎為觀止。一個接一個不久之前被視為「科幻」的設想變成現實,而且迅速普及到人們生活中去。如果熱衷於採納科技新產品,你真有應接不暇的疲累。這並不是偶然發生的事,而是自人類文明發展以來的最新結果。人類知識的產生始於好奇,而在好奇心之外,人還有利用意識;有了知識,就想到利用它去達到更大的目的。本港學者霍韜晦說,「從文明的進展上說,沒有純知識這回事,一切知識都會轉化為實用上的資源。」

自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掀起工業革命以來,把知識轉化為實用資源的進程不斷加快,這帶來了近代科技的高速發展,這又進一步刺激起人們對科技的期待,期待可以通過科技對世界進行更大的控制。利用意識的更深層,是控制意識,控制自然,「人定勝天」。

到了遺傳基因工程取得突破,這控制、支配意識完全裸露了。人不但要有控制自我的「人權」,甚至要挑戰造人的「神權」。人本來被視為自然的給予,在有神論、無神論、不同宗教的觀點中,人生來怎樣,都受到虔誠接納。可是先進的科技讓人發現了「逆天而行」的可能,可以通過對傳基因的控制、對胚胎幹細胞的培育,在人出生之前就預設好他/她的「先天」條件,決勝在「起跑線」之前──只要你有錢,理論上,你如今完全可以孕育出「完美」的子女。

這不但衝擊到宗教思想,並讓人擔心會真接衝擊社會的穩定。優生學理論曾經多次被希特拉那樣的政客利用。如今,在科技有了飛躍進步,而社會競爭不斷激化之下,優生學已變相重生,而且受到新的吹捧。

問題已逼近到每個人的身邊,而它的深遠影響還有待探討。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哲學問題,又是民生問題。對它怎樣認識,將決定各國政府、政治家怎樣定出有關政策來。

《反對完美》一書只有百多頁,精裝硬皮;說的雖然是哲學問題,但很好讀,有大量生活上的有趣事例。薄薄的一本,卻值得放在案頭,不時翻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