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全球暖化結束,開始轉冷了

BBC二零零七年報道:二零一三年夏天北極無冰
 「作大無壞」不但是香港傳媒的慣技,也為所有傳媒和所有爭取曝光者所慣用的伎倆,即使科學家,以至聯合國組織,也在不同目的的驅使下,誇大其辭。若干年後回顧今天,最嚴重的「作大無壞」可能是關於全球暖化災難的警告。

六年前,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了一則氣候暖化的新聞,引述美國Wieslaw Maslowski 教授的研究說,根據他的「超級電腦模型」預測,在全球暖化之下,六年之後──也就是今年──北極夏天會完全無冰。這位教授對預測非常有信心,因為他使用的「超級電腦」功能強大,而且輸入的資料很詳盡,肯定會比關於氣候暖化的其他電腦模型的預測準確云云。劍橋大學的Peter Wadhams 教授支持他,因為這個電腦模型「更有效率」,而且「考慮到冰層內部的演變」。

信心「爆棚」之下,今年夏天,20艘帆船結伴作歷史性的北極航行,試圖從大西洋的西北角穿起北極航行到太平洋。據這個月初的消息,所有船只都被冰封了。要等待加拿大海岸衛隊的破冰船救援。據加拿大政府的網頁,這條叫西北通道(Northwest Passage)的航道整個夏天都被厚冰封鎖。

香港距離北極近半個地球,對那裡的冰情知之甚少。可是大家都一定曾經從各種傳媒得到印象,就是北極冰帽在不斷縮小,以致北極熊的生存也受到威脅,有北極熊餓死了,甚至有北極熊被餓極的同類吃掉。

可是對比一下美國太空總署去年八月與今年八月的衛星圖片可以看到,北極今年的冰封面積擴大了六成,擴大面積數以百萬計平方公里計算。

二零一二年八月的北極冰情
這樣與「全球暖化」預測相違的消息,鮮有在香港的主流媒體中出現。三十餘年來,傳媒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了「全球暖化」警告者的角色,接受了溫室氣體效應的理論,不斷發出警報。只要發生與氣候有關的災害,報道自然會歸咎於「全球暖化」。

二零一三年八月,浮冰面積擴大六成
傳媒之所以一邊倒地相信溫室效應、「全球暖化」預測,我相信,是這有利於傳媒加強自覺的「監察」角色,讓它們覺得對企業、政府的監察有「科學」根據。

發出最強烈警號的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它多年來的報告一個比一個嚇人,可是也一個比一個具有爭議性。即將在十月發表的第五份報告可能是最具爭議性的。還未發表,有關人員已先行自我「引爆」,承認電腦模型的預測「可能有些誇大」了:上一份報告(二零零七年)作出的38項重大預測中,竟有36項落空;計算一九五一年以來的升溫,每十年升高攝氏0.2度其實只升了0.12度。

歷史證明──而不是預測──地球氣溫不斷有波動,存在冷暖變化的周期。最近的一個寒冷期是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五年。那時,不少氣候專家發出過進入小冰河期的警告。這寒冷期結束後不久,「全球暖化」的警告就出現了。

IPCC的新報告據說會有「轉舦」(轉向),發出暖化停止而轉向冷化的預測。

美國研究海洋長周期氣溫變化的專家 Judith Curry 教授認為這很可能,世界可能在走向一個類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明顯偏冷期。威斯康辛大學的 Anastasios Tsonis 教授更說:「我們已在轉冷趨向當中,這可能持續最少15年。八九十年代的溫暖期無疑結束了。」

有報道說,IPCC的即將發表的報告可能是它的最後一份報告。

歷史給它的評價可能是:「作大無壞」的典範。
**
舊文重溫:對地球氣溫上升的疑問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09/12/blog-post_08.html
舊文重溫:全球暖化?冰河期來了!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0/01/blog-post_12.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