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氣候變化推動「胡言亂語」

中國黃河流域近3500年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圖
中國古代的漢語,因為胡人侵擾而「亂」了,發生新的演進。「胡言」成為推動漢語發展的外來動力。而胡人侵擾的背後動力,是氣候變化。換句話說,是氣候變化推動了「胡人亂語」和漢語的變化。

據《漢字漢語與中國文化》一書,漢語是在周代最終形成的;之前夏商兩代的語言,稱為華夏語,與漢民族的前身華夏族相一致。夏指夏朝,周繼承了夏文化,周王室自稱是夏人後裔,並把分封中原各地的諸侯稱為諸夏。夏與周邊的「四夷」相分,也稱「中夏」。在上古漢語中,「華」與「夏」音同或音近,中夏可寫作中華,或華夏連用。後來夏少用,華多用,「中夏」乃成為「中華」。到漢朝,與四夷矛盾突顯,於是就有了漢人與胡人之區分與對立。

漢不是個純粹的民族,黃帝、炎帝、蚩尤等等其實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或部族。漢語自然也是雜交的。據推測,來自北方的黃帝的語言屬胡狄語範疇(相當於現在的阿爾泰語系),來自西部的炎帝的語言屬於氐羌語範疇(相當於現在的漢藏語系),來自東部和南部的蚩尤的語言屬於夷越語範疇(相當於現在的南島語系)。華夏語就是這三大語系的融合物。在四夷的包圍下,華夏語繼續受到胡人的語言的滲透。

最大的滲透是在胡人入侵、進佔的時候。胡人屬遊牧民族,生存最受氣候影響。每年「大漠窮秋塞草衰」固然會南擾,氣候長時間變冷,他們賴以維生的整個草原因為氣候冷化而終年百草不生的時候,他們為了生存,更加要集體南移,侵佔農耕的漢族的土地。

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地球的氣候總是在不斷變化,氣溫波動。自從冰川期在大約一萬年前結束後,地球氣溫持續上升,但一萬年來總是每隔若干年就變暖或變冷,有大小周期,長者數百年,短者數十年。每次變暖或變冷,都對人類歷史發生重大影響,中外皆然。

在中國,漢人與胡人的你進我退就是隨着氣候變化而發生的,很有規律,都是北方冷得胡人無法在原居地生活下去之時,就鐵騎南下。過慣了安定生活的漢人敵不過胡人的驃悍大軍,要麼逃到到南方偷安,要麼甘受胡人統治。根據王錚、王會昌《中國黃河流域近3500年來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圖》,可以清楚看到,外患嚴重和外族統治差不多都發生平均氣溫曲線跌落到「現代平均氣溫基準線」之下的時候。兩個大的寒冷期在東漢至南北朝,和北宋至清末。最長的溫暖期在東周至東漢之間,這是漢語的形成和鞏固期。整個唐朝在另一溫暖期內,則是漢語的發展期,出現了唐詩的輝煌。

元、明、清都在寒冷期中,是漢語最受蒙語、滿語影響的時期。最近在網上閱讀了滿語蒙語專家張華克的《漢語的地位》長文,才知道這兩種語言對漢語的影響比過往知道的大得多。文章提到;「從東漢到西晉這三百年間,中國的中原漢族成分起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漢族客家人大批南遷了,而新的漢族是由匈奴等五胡與舊的漢族混合而成的,漢族語言也跟着起了很大的變化。」這正是一個寒冷期。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影響非常巨大,總的來說,是寒冷期多戰亂,溫暖期較繁榮。近年來,氣候變暖引起全球關注,人們都擔心災難臨頭。可是從歷史角度去看,這沒有多少根據。
**
舊文重閱:小巫見大巫的「全球變暖」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0/08/blog-pos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