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食物問題層出不窮該怪誰?

近年來,關於某種食物不宜吃、某種食物有害的消息層出不窮,有些是正式由監管當局發布的,更多屬於網上流傳,其中不少真偽莫辨。日前,有朋友在臉書上貼上一鏈接,介紹美國一位「健康鬥士」(wellness warrior)的文章,又讓人增加對食物的恐懼。這樣的恐懼,正在經濟富裕地區迅速蔓延。

它說的是八種人們以為健康而其實不健康的食物和飲食之道,包括龍舌蘭糖漿、大豆製品(包括豆漿、豆腐)、魚、果汁、用橄欖油煮食、乳製品等。所說的似乎大有根據,都有鏈接指向專家的論述,不是信口開河,例如說「數以百計論文」指出黃豆可削弱免疫力、導致智力衰退等;魚大部分是養殖的,魚塘水質欠佳,魚農必然給魚食大量抗生素以防病;橄欖油一加熱會釋出致癌物質;……。看了真讓人氣餒!

朋友後來指出:很多問題起源於商品化、企業化,為求效率,其他方面包括安全,健康等等都要讓路。

這的確是目前世界的現狀,在一切都追求高效率、追求利潤最大化之下,消費者的利益就置諸腦後了。諷刺的是,這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在消費者的需求刺激下發展起來的。消費者沒有這樣的需求嗎?刺激需求,你沒有需求也得有需求!這已被視為天公地道的事,是大家都接受的做法,甚至由政府或政府設立的機構帶頭去做,以減息和種種政策去誘導市場。政府若遏抑需求,例如遏止樓市過熱,反被一些人視為是「蠢招」。

難怪說:消費是令人上癮的毒藥。不但個人會上癮,政府也會上癮。個人上癮之後,要不斷消費;政府上癮,就要不斷刺激消費,恐怕經濟停滯要讓政府下台。不僅如是,整個世界都上了這毒癮。

戰後以來,世界經濟主要靠西方、主要是美國的消費帶動。美國經濟長期以來佔了世界的大頭,它的經濟成長七成以上來自消費。德國人以節儉著稱,消費也佔經濟活動的六成。

近數十年的經濟發展對消費者實在非常有利。期間,雖然有過通貨膨脹厲害的時候,但消費品和服務的實質價格其實一路下降,特別是電器、電子等高級消費品。譬如,汽車、電視、電腦、電話……等目前的價格都遠低於三十年前水平。為使商品更便宜,工廠搬到第三世界去。各國又紛紛簽定自由貿易協議,開放市場……這就是全球化。為進一步加快消費品的流轉,除了不斷推出新產品,還把產品設計得快出故障、快速淘汰、更新換代。

於是,消費廣告舉目皆是,包括銀行廣告。沒錢、信用卡還欠巨款怎麼辦?不要緊,有財務公司給你「處理」,還繼續給你新貸款,讓你繼續享樂。早幾年在美國,即使「三無」(無收入、無職業、無擔保)人士,也可以買樓。二零零八年連累全世界的金融風暴就是這樣釀成的。

在香港,消費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吃,世界各地美食都可以吃到。傳媒的美食節目泛濫,讓人恨不得多幾個胃。這麼大的胃口,傳統的食物生產方法一定滿足不了。不用怕,在市場經濟下,只有需求,就會有供應。各種各樣有害健康的食物就是這樣催生出來的。消費者該怪誰?
**
8 Foods People Think Are Healthy (But Aren't)
http://www.mindbodygreen.com/0-9426/8-foods-people-think-are-healthy-but-aren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