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人的非理性與「看不見的手」

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這樣問有點奇怪,經濟學就是研究經濟規律的學問嘛。可是經濟規律又是什麼?真的有這樣的可以預測經濟發展的規律嗎?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家都說有。可是,他們所說的「規律」不一樣。既然各有各的說法,那就等於說不存在一個必然的發展規律了,這樣的「規律」還能說是「規律」嗎?經濟學家研究的究竟是什麼?應該是什麼?

說到規律,我們會想到數學、物理學、化學裡的定理、定律,這些學科的定理、定律都是「鐵律」,放諸四海、四時而皆準。這是科學。可是在經濟學裡,你找不到這樣的「鐵律」。某個時期,某個經濟學派吃香,得到執政者認同而風行一時,據之推行的經濟政策似乎該見成效;可是若干年後,政策失效,經濟惡化,政府改朝換代,經濟學派也一樣,輪到另一種理論受吹捧。

西方近代的經濟發展就是這樣左搖右擺地走過來的,東方各國也受到影響。中國曾經奉行被稱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理論,結果弄至民生凋弊,不得不改弦更張,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還是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道路」?)

英國學者 Graeme Maxton (曾經是《經濟學家》周刊的駐港記者)寫了一本書叫 The End of Progress – How Modern Economics Failed Us (進步的終止:現代經濟學如何坑害了我們),寫的主要是二零零八年源自華爾街的金融海嘯對全世界的坑害。台灣的中文譯本把書名改為《都是經濟學家惹的禍》說得更白,矛頭直指經濟學家。

Maxton 認為,儘管經濟被歸類為科學,儘管很多學者和經濟學家希望它是一門科學,但經濟學不是艱深的科學,甚至算不上是科學,不是一門能準確作出預測的學科。它不能像物理學、化學一樣可以通過實驗與觀察得出一致的結果。譬如一項經濟政策推出,經濟學家無法準確預測成效。

他以西方過去三十年的失誤指出,經濟學家告訴西方各國政府,要讓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來分配資源、訂定價格、調節平衡,政府應當少干預。結果弄出了過去一百年裡這個理論的第二度失露。他強調,這只不過是個理論。

那麼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我沒有深究過多少經濟學的理論,只是沒有系統地讀過一些有關的書。不知道打什麼時候起,我有個印象:經濟學其實是行為學,它研究的應該是人的行為,就是人在面對各種利與害時,會怎樣行動,會作出怎麼樣的選擇。

根據亞當.斯密的理論,一切經濟人包括消費者、企業都是理性的,他們在市場中會作出理性的決定,從而形成「看不見的手」來推動市場有效率運作。以此為基礎,各種制度建立起來了,政府則最好少插手。這理論的基礎,是相信人是理性的。

這裡昨天提到的《怪誕行為學》一書,卻通過大量有趣的實驗,證明人不但不如想像的理性,而且是很不理性的;人在各種情況下會受心理的左右,作出自覺或不自覺地的非理性行為。書中研究的,不僅是人的日常行為,而且是經濟行為。如果人的行為是那麼非理性,市場「看不見的手」的基石就崩塌了,「看不見的手」還可以是市場的「上帝」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