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無弦琴」的境界

這不是古琴,而是荔枝木的琴形臂擱
在《文學與神明》一書中,饒宗頤嘗透露已不能彈琴,只能彈無弦琴了。這本書中的對談是在兩個世紀之交的前後十年中進行的,饒宗頤說到:「現在,我的兩只手,右手恢復得比較好 ,左手還不行。寫字畫畫沒問題……就是不能彈琴。不過,我現在所彈的是無弦琴。」這琴指的自然是古琴。

說話中的「現在」是什麼時候,以及兩只手出了什麼問題,書中都沒有具體交代。至於如今是否能彈琴了,更不知道。

饒宗頤又談到:「至於古琴,那是從小養成的一種偏好。由於研究詞曲音樂的關係,喜好古琴音樂,我曾師從嶺南古琴古家容心言習指法。」到後來,彈琴就變成他所言,「古琴這樂器,在古代是士階層經常拿來修養用的」,「古者以琴治心,非以悅眾」。他嘗說:現在不再寫文章,要為自己做點事了。大概,寫文章是重於「學」,為自己做的事會重於「藝」吧?不能彈琴就讓人難過,幸好,有無弦琴。

談到無弦琴,自然讓人想到陶淵明的無弦琴。饒宗頤也談到,《宋書.隱逸傳》:「潛不解音聲,而蓄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晉書.隱逸傳》稱:「每酒朋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他進而談到:「凡顯道有三層:一、以言顯之;二、遣言顯之;三、無言顯之。無言為最高階段。故無弦之琴,實高於有弦之琴,亦同此旨。」無弦,也就是無言。

可是,陶淵明真的「不解音聲」、不懂彈琴嗎?

看來不是,陶淵明的詩文中關於彈琴句子不少,在很多人讀過的《歸去來兮辭》有「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之句;在《自祭文》中又說「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其他還有「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清琴橫床,濁酒半壺」(《時運》),「衡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載詠,爰得我娛」(《答龐參軍》)等。

可是為什麼又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呢?看來,被視為琴棋詩畫全才、儒道佛皆通,並且生多厄運的蘇東坡最能理解陶淵明。他在《淵明無弦琴》一文中說:「淵明自云『和以七弦』,豈得不知音?當是有琴而弦弊壞,不復更張,但撫弄以寄意,如此為得其真。」

歸園田居後的陶淵明其實窮得響噹噹,琴弦一旦斷了,要換上新弦,談何容易?只要對同樣窮困境況和坦蕩襟懷有所體會,就不難明白陶淵明對無弦琴的詠歎。

那麼彈無弦聲是虛妄之言嗎?卻又不是。手中無琴,心中有琴;撥指無聲,心弦自響,都是音樂愛好者能理解的。跳水運動員在入水之前會凝神斂息,在心中把要做的動作「預演」一次。彈琴也可以這樣做。一位朋友在指揮樂隊練習時,常鼓勵大家多練習說,隨時都可以練琴,有琴無琴都可以練習,就是這個道理。確有音樂家自言很少實際練琴,但會不斷在腦海中練琴。所以,無弦琴並不神秘。

不過,要把這提升到哲學,聯繫到《道德經》的「大音稀聲」,《莊子》的「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禮記》的「無聲之樂,無禮之禮,無服之喪」等去理解,就不同了。

1 則留言:

  1. 蕭前輩高見!
    陶公淵明是彈斷絲絃,無法更換,只可操無弦琴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