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簡而不單:一行禪師說法

一行禪師的弘法,在香港看來很受歡迎。我沒有多少體驗,只是從有限的了解中得到這印象。那天在紅碪體育館的「幸福之路」公開講座中,雖然因為坐在「山頂」而沒法聽到禪師多少完整的開示,也算是得到點兒體驗。

幾年來,讀過一行禪師的幾本書,有英有中。最深刻的印象是,論述淺白、實用、易明。我讀過一些佛學的書,常常是勉為其難地啃;還曾經義務為一位有名高僧幾十萬字的佛經講義做過校對,但莫明其妙。我不斷有疑問:為什麼把問題搞得那麼複雜繁瑣?一個問題,下分一二三四……,再分甲乙丙丁……,下再分ABCD……,弄得人頭昏腦脹,如墜五里霧中。

這也好,讓我理解為什麼信佛會由繁到簡,簡到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也可以什麼都不念,把經文寫在幡上讓風吹過就等於念了;甚至寫也不用寫,去轉轉法輪就可以了。如果有所頓悟,還可以立地成佛呢!

所有宗教向普羅百姓傳道弘法的過程中,大概都有這樣的發展規律,就是為了讓更多人得霑雨露而有所妥協,把教義盡量簡單化。中世紀的歐洲,還可以拿錢賣贖罪券──天堂的入場券呢!

但佛學畢竟有學問,簡單得過分,無異於把精華閹割了。茶太濃會苦澀,但若清淡到如白開水,就經不起回味了。就我的簡單接觸,一行禪師的說法可說是簡而不單,淡而有味,似乎很符合習慣了速食文化的現代都市人的需要。這個人群看來有這樣的特點:衣食無憂而煩惱不斷,物質豐富而幸福無着,學歷不淺而常識不豐,事務繁忙而心靈空虛,期望悟道而畏懼苦修。

看似簡簡單單的禪因而在東西方都受歡迎。禪內容豐富,提倡不着文字,卻常常失諸太玄,讓人摸不着頭腦,似懂非懂。一行禪師把它實在化了。不是說行住坐臥皆是禪麼?但怎麼實踐?一行禪師實實在在地教人怎麼通過呼吸修禪,通過步行修禪,通過進食修禪,通過聆聽修禪……等等,都有人人能做到的步驟,你放下雜務──還有成見──跟着大伙修習,會見到實效。

我讀過的幾本一行禪師的書,都淺明耐嚼,隨便翻開一頁,也能啟發思考。手邊有一本《見佛殺佛》,翻開「體驗本身」一節,他以飲茶解釋什麼是體驗:「實際上,在對茶的直接體驗中,你不會分別自己是體驗的主體,而茶是體驗的客體,也不會思索這茶是最好的或是最差的台北鐵觀音,沒有任何概念或詞語能框定來自體驗的單純感受。」

這說到概念對我們認識的限制,即「所知障」,即固有概念會成為吸取新知的障礙。要體認究竟的實相,要有膽識,以擺脫一切權威的束縛。一行禪師進而解釋「逢佛殺佛」:「真理並非概念,如果我們抱持概念不放,就失去了實相。所以必須『殺掉』概念,才能讓實相本身得到彰顯。殺佛是見佛的唯一辦法,我們有關佛陀的任何概念,都會妨礙自己親眼見佛。」

在現實的香港,爭拗不斷,仔細一看,都圍繞着種種概念進行:民主、普選、愛國、洗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