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距離藝術:近了?遠了?

書法本是實用的藝術,例如王曦之的《蘭亭序》
其實是起草的文稿。
距離藝術,我們是遠了?還是近了?

生活在現代化的都市裡,你可以處處接觸到藝術。消費主義其實很重視藝術。為了刺激消費欲望,很多手段給用上了,藝術手段是一定得動用的,目的是把商品包裝得美輪美奂。這不只是指商品的保護性包裝,還包括商品的整體造型設計。現在,所有商品都講究美術設計,從日用商品、飲食菜式到居所樓房,都離不了美術設計元素。

社會上各行各業都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很多年輕人感覺到這個趨勢,很自然地朝這個方向發展。我認識不少學習這方面專業的年輕人,細細一數,竟然有半打以上。

在耳濡目染之下,很多人說起美術設計,例如服飾配襯、房子裝修等等,都會津津樂道,顯得頗有心得。即使說到電影、唱歌等等表演藝術,人們也可以隨便月旦一番,評議高下。有了卡拉OK之後,似乎人們對舞台表演的自信也加強了。

就我接觸的朋友來看,學習繪畫、書法的,也有上升之勢,有人是退休了才學的,也有人在工餘擠時間進修。這已形成市場,坊間有不少課程,多家大學也參與開辦。據知,有些課程很吃香,不易報名呢。

從這些現象看來,我們身邊的藝術氛圍越來越濃厚了。藝術的東西,不是你一接觸就可以修成正果的,沒有畢業這回事,要不斷的接受薰陶,不斷的提高修養,是終身的學習。

可是我也看到一個現象,就是藝術和生活疏離了,這把本來是實用的藝術,推到純藝術的非實用境地。這在書法上表現得最明顯。

我曾聽一位高等教育領域的朋友說過一個小故事,說是有位同事學習書法頗有所成,在展覽中掛出來的作品很像樣,朋友還收過他書法餽贈。有一回,這同事寫來的中文便條讓他大為驚訝:怎麼字寫得那麼難看?

這樣的事其實一點不出奇,去看書法展覽對比一下作品的正文和落款,常常就看出問題來:正文的字出於臨摹頗有規範,落款要自己用筆就露餡了。

中國的書法從來都是實用的藝術,它有藝術性,但它又是為了實用而存在的。現在學書法臨摹的碑帖,原本絕大部分是「應用文」,可能拓自用作紀念的廟碑、墓碑,可能是覆印的便條、文稿、贈禮。近日得到一本近代文人的書信手稿影印本,是隨手寫給親友的書信,全部以毛筆手書,都是很可觀的書法作品。當然,都是行書,一種最實用的書體。

書法本來最貼近生活,可是書法在今天被奉為藝術之後,卻是沒有多少實用性了。人們多半也是覺得書法是藝術而去學習書法的,老師也是為了讓學生可以拿出裝裱華美的作品而去教授的,都沒有想到要隨手拿上原子筆也能寫出漂亮的書法來。

從書法這範疇來看,儘管學習書法的人很多,我們與藝術的距離卻是疏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