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從「繪畫騷」說起

Brad Blaze 的繪畫絕活,是剎那間變出畫像來。
近日通過YouTube,認識了一種近年在歐美興起的藝種──performance painting,可以譯為表演繪畫,可以譯為繪畫表演,或者可以用港台的用語譯為「繪畫騷」、「繪畫秀」。到YouTube 搜尋,可以找到不少這方面的錄像。

從這名字大概就可以想像這是怎麼樣的藝術了,就是舞台表演與繪畫的混搭、融合、合成,英語叫 fusion,或cross-over。我看過不同畫家的表演,他們都在繪畫(主要是油畫)上有不錯的造詣,然後為了在舞台上表演,精心編排了繪畫過程,從題材、構圖、用色、繪畫程序都考慮到,還配上音樂。動作也要設計好,每次落筆都帶舞台式的誇張,有時又蹦又跳。

此外,還有戲劇性的懸疑。畫的是什麼,要到最後才揭曉。觀眾都看着,還能看不出畫的是什麼?這就要有手法,例如把畫上下倒過來畫,且是帶點抽象的簡筆畫。畫的題材多是觀眾熟悉的人物,如愛因斯坦、米高積遜。觀看這樣表演的觀眾不會有多少耐性,所以一定要畫得很快,最好一兩分鐘之內完成,而且畫幅要很大,讓較遠的觀眾也可以看清楚。

為了多點變化,有人把畫板裝在旋轉軸上,畫家不斷垂直旋轉着畫板作畫,讓你更加看不出所以然來。還有畫家把魔術手法也用上了,他在黑色的畫板上用透明膠水作畫,到最後,兩手持粉末撒向畫板,圖像──座上一位名女人的畫像──眨眼之間展現。這是電視上的表演,那名女人的驚愕的反應,當然立刻被攝影機捕捉了。

這種表演遲早會出現在港台等地的舞台上,對表演者的技巧要求不特別高,下點苦功就可以做到。各方面的跨界、混搭,則已成為潮流了,各個領域都有,從學術界、工商界、藝術界到娛樂界,都有人尋求從跨界中突破。過去,各個領域界限分明,各自為政,隔行如隔山。如今,連地球也變成地球村了,還有什麼不可以混搭?

創新的一個訣竅,就是把本來看似南轅北轍的東西結合起來。近數十年的家用電器的發明都走這條路,智能電話、平板電腦把這極致化了。這為人們帶來了很多好處,今後的新發明,可能主要有賴這樣的跨界融合。在學術基礎研究上有很多這樣的研究理論還有待開發成商業應用成果。

可是,也有負面的一面。譬如一些畫家看到「繪畫騷」會不以為然,認為亵凟美術藝術。有些學美術的可能不甘於十年窗下,而走上類似的嘩眾取寵歪路。

這樣的擔心未嘗沒有理由。跨界之後,不同元素之間的比例拿捏得不好,是常見的。音樂演奏本來就有表演性質,但過分偏重於追求表面效果的表演就很常見。

香港另外一種為很多人詬病的跨界混搭,是 infotainment,這是指information(資訊) entertainment(娛樂)的混搭,就是為了吸引讀者而把新聞包裝得富有娛樂性。這是一個帶有批評意思的字,而如今,在傳媒生態惡化之下,香港的主流傳媒都在走這路線。「娛樂化」這字眼其實不反映真正的事實,事實是把新聞「八卦化」,把所有新聞都當作「八卦」新聞炮製,不計社會後果。「八卦」之道,是斷章取義、道聽塗說、說三道四、危言聳聽……。翻開香港報章,充斥着的,盡是這類「八卦」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