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退休了,疲累的開始

「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朋友要退休了,發來電郵索一書法條幅,以紀退休之慶,內容由我決定。寫什麼好呢?想了一下,決定給他寫一首布袋和尚的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靜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第三句有不同版本,一個版本是「六根清靜」,那太難了,能身心清靜就不錯。

這首是很著名的禪詩,作者布袋和尚是五代後梁時人,法名契此,又號長汀子,以常攜一布袋而知名。據說,很多佛寺的大肚彌勒,就是他的造像。詩中寫的情景,年長點、來自農村的人都很熟悉。農夫插秧,是手拿青秧在水田中進行──但不是「進」,而是「退」,低着頭,一邊插秧一邊「退行」。他低着頭,眼前除了青秧,就是水中的天;一步一步往後退,青秧就在不斷後退中插滿田了。

對退休的朋友,我常以「以退為進」相勉,這其實是這首詩的「濃縮版」。

北京古剎潭拓寺有一副以大肚佛長相喻世的楹聯聞名遐爾:
大肚能容  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  笑世間可笑之人

可是,我一再從退休朋友的口中聽到「難容之事」,而所「難容之事」都相似,就是為照顧父母而身心疲累。這不是缺乏布袋和尚那大肚的人能輕易容得下的。

香港人的平均夀命居於世界最前列,人們退休了,常還有八九十歲之父母健在。往往是,你的退休正好趕上父母要人照顧,他們可能病倒了,可能步入癡呆,可能無法自我料理生活,可能失禁……。

一個接一個朋友這頭退休,那頭便栽進照顧父母起居的瑣碎事務中。和大多數香港人一樣,他們不與父母同住,於是要天天奔波。一同住的,似乎好些,而其實可能更累。一位朋友有段時間被這完全束縛住了,生活沒有丁點以為退休可以得到的悠閒。

接着的難題,是怎樣安排父母住進老人院。「老人院」是個籠統的稱謂,裡面其實有很多級別,按主辦機構、經費來源、政府資助程度、員友的自理能力有很大區分,這使它們在設施的優劣、人力的多寡、護理水平的高低上有很大差別。選擇時,經濟負擔能力當然要考慮,好一點的每月收費以萬計。你退休了,沒有收入,怎麼負擔?政府經營的,要輪候好多年,輪到時,可能不適用了,甚至用不上了。還有,怎麼說服務老人家離開原來的家住進去?

一位朋友還告訴我一個經驗:要考慮老人院屬於哪一個醫療網,因為老人家一旦有病要送入醫院,只會送到區內的醫院去,醫院可能離你的家更遠,你可能要從香港這一頭走到那一頭,讓你更奔波。

香港正面臨人口迅速老化問題,如何在這個高度密集的城市中提供恰當的安老服務,顯得越來越逼切。就我接觸所知,已有不少由政府資助的居家安老服務在推行。我接觸的一位獨居老人不久前享受到這福利,把家中的電視、電飯煲、電風扇都更新了。可惜,高清電視在老化了的視力中仍然非高清,而過了不久,老人病倒入院,繼而無奈地住進老人院去了。居家安老聽來理想,但在家庭絕大部分都屬核心家庭、住所也主要按核心家庭需要而設計的香港,居家安老很可能就是獨居安老,這如何安老得了?

現在退休的人有為照顧父母而身心疲累之苦,若干年後,到他們需要同樣的照顧時,情況會怎樣?這不但是他們該擔心的,也是他的子女值得擔心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