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從三歲的交響樂指揮看「游於藝」

Jonathan 的指揮很有「台型」。
朋友早些天傳來兩段錄像片,是美國一名叫 Jonathan 的男孩子指揮交響樂的,一段錄於三歲時,一段錄於四歲時。看着,又是驚嘆,又是開懷,特別是三歲的那一段,看得人打從心底裡笑出來。這讓我再一次深刻地認識到什麼叫「游於藝」。

朋友傳來的錄像,來自大陸,男孩的名字是中譯的喬納森,我估計這源自 Jonathan。後來到 YouTube 一搜尋,果然找到更多關於 Jonathan 指揮、在大師的指導下學習指揮,還有學習小提琴的錄像,都是最近兩三年的。他現在該有六歲吧?

這個世界真有天才,他們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華,孩提時代一旦接觸到這個特殊領域,那天生的才華就噴湧般展示出來,Jonathan 就是這樣的孩子。據一段看來來自她母親的留言說,Jonathan 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在八個月大的時候就充分展現。之後,他就自己跟着錄音,對着虛擬的大樂隊指揮了。

那段三歲的錄像是二零一零年三月被放上網的,可能是他最早被放上網的錄像,也可能是他最受歡迎的錄像,觀看人次近八百萬。他赤着腳站在可能是家裡客廳的一個「指揮台」上指揮,錄音是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樂》(命運)的第四樂章。這據說是 Jonathan 最喜愛的音樂。胖嘟嘟的 Jonathan 完全投入到音樂當中,隨着音樂情緒、節奏的變化盡情手舞足蹈,這絕對不是輕鬆的事,但他的面部表情、身體語言都告訴你,他是如何樂在其中。在音樂的結束前的高潮中,他的指揮捧飛脫了,他樂不可支,笑成了滾地葫蘆。

我相信,任誰看了這錄像都會與他一起笑起來,為這樣的天才、這樣的音樂而笑,為藝術與性情、遊戲的自然融合而笑。

音樂與其他藝術一樣,都應該是讓人得到享受的東西。可是你會見到,身邊有不少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被變成了功課的藝術課逼迫得辛苦。我在這樣談過一名在母親安排下要學三種中西樂器的小學生,那做母親的不特別喜愛和認識音樂,要女兒辛苦學琴,只是期望這可以幫助女兒考上中學名校。最近聽說,她在打聽哪家中學有中樂團,好讓女兒選讀,加入樂隊。她聽說有古琴,要去看看是怎樣的樂器,看要不要讓女兒學習。我想,她女兒在玩音樂時一定沒有 Jonathan 那樣的笑容。

學習所有藝術門類都一樣,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享受不到歡樂,品不出趣味來,一定學不好,也學不長久。就如我一位朋友的女兒一樣,考到八級鋼琴了,認為已能滿足母親的要求,就宣布不再彈琴了。

早幾天,讓一名四五歲的小朋友拿起毛筆寫揮春,我沒有教她要怎麼執筆之類規矩,她覺得寫得好玩就成了。她於是寫出了歪歪斜斜「福」字,還有「大吉大利」,寫了很多,說要送給小朋友。

再說 Jonathan,俄羅斯克里姆林室樂團的音樂總監Misha Rachlevsky帶領樂隊訪美時,看到了 Jonathan 三歲指揮的錄像,大為驚訝。到第二次再率團訪美,就邀請 Jonathan在音樂會登台,在「安歌」時指揮樂隊演奏了貝多芬的c小調弦樂四重奏第一樂章。在台上 Jonathan 指揮得頭頭是道,但那「游於藝」的童真就大為遜色了。

**
三歲的Jonathan 指揮「貝五」第四樂章:http://www.youtube.com/watch?v=0REJ-lCGiK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