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感謝讀者,懷念前輩

進一步,海闊天空。
近日,兩位路過的朋友(Suki M)擲下留言,語多溢美。「開博」幾年,有時覺得下筆不易之際,得到這樣的鼓勵,不必諱言,很是高興。以後當繼續按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筆耕下去。

Suki 是搜尋古琴資料而「誤入桃源」的,發覺從「筆下留情」了解到香港的近況,好過讀報紙云。M則認為這裡的文章「趣味盎然」。

我並沒有刻意「報道」香港的近況,反而故意要與香港疏離一點,但既然生活在香港,難免會矚景生情,有所涉及;追求趣味則沒有錯,一向如是。這也許是一直受到一位已故前輩影響之故。

他是以龔念年為筆名寫作的趙澤隆先生,與他共事的人都尊稱他趙大哥。我懷疑,這尊稱是從「趙大個」的渾名而來的。他是天津人,是南開大學新聞系的畢業生,生得很高大,身高六英尺以上,而且塊頭大,年輕時是籃球健將。我相信,那時認識他人一定都叫他「趙大個」。後來,他在報館晉升為高層人員,得到敬重,「趙大個」自然就成為「趙大哥」了。

他那時在報紙的副刊上有個名為「東翻西看集」的專欄,文章都是以外國報章上隨手拈來的材料衍生而成。他精通日文、英文,閱讀範圍寬廣,寫作題材龐雜。所謂「東翻西看」,既是這裡看看、那裡看看的意思,也有東方西方兼顧,不受西方思潮左右之意。這些文章後來匯編成書,出了十幾冊。這個專欄是我少年時代讀報最愛看的,它為我打開了眼界,不但在地理上打開了,也在知識領域上打開了,知道打開每個領域的一扇門,都有豐富而有趣的知識在那裡等待你去發掘。

趙大哥也寫國際評論,文章一樣縱橫捭闔,內容豐富,不似一般同類文章的枯躁乏味。

我到報館求職,給我面試的就是趙大哥。以後,在他手下工作了多年。形容前輩對後輩的提攜,愛說「言傳身教」。老實說,我從趙大哥身上得到的「言傳」並不多。這可能也是那時文人的風氣,對年輕人不會過分呵護,你要學,主要靠自己的觀察和請教。

有一次隨同事到他家裡去,見到客廳頂天立地的書櫥放滿了書。我大着膽子問了一個蠢問題:「這些書你都看過嗎?」趙大哥道:「不,但我知道每本書說什麼,知道要找資料時可以在哪本書找到。」那時,雖然報館有資料室,很多資料要靠自己搜集、儲存。相對之下,現時寫作方便了不知多少倍,互聯網上廣大無邊的資料庫就近在指尖上。

「言傳」不是沒有的。有一次,趙大哥知道一個不到二百字的編後隨筆式的小方塊文章是我經營的,主動對我說:「無論寫什麼,一定要有新東西。」新東西,可以是新資料、新角度、新觀點……等等,這我一直記住。

眼界開闊,不只為了多知道一點外面的新事物。我後來讀到李約瑟在一次演講中引述的一句話:「要以廣闊的視野思考問題。」這是李約瑟讀中學時,校長的教誨。人的視野影響着他的思考。港大副校長李焯芬說過,香港很多事情,如果跳出香港來看,不過是芝麻綠豆的小事。視野狹小直接影響了某些香港人的思維。

香港傳媒就愛糾纏在這樣的芝麻綠豆小事上。這裡日前摘登的陳莊勤的文章,就是對這作風的批評。老實說,我不太關心香港的事,也刻意少談香港的事。若退休了,我也會如很多人一樣,不看香港報紙,以免煩心動氣。

有朋友讓我寫春聯。我想好了下聯:退兩步海闊天空。朋友提前退休了,「老伴」亦然,兩人都「退」,就是「退」兩步了。未退休如何?何妨「進一步海闊天空」──就是要進步。香港很小,進一步,就可以跳出去看問題、思考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